上求下化是一致的,不能分开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何以故,欲令菩萨,于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这是治地住,二住位的结论。第一个增长大悲,这是十住位的一个特色;第二个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这两个部分,还是上求下化。大概我们可以看到,学佛不外乎这个两个部分,与众生相处是一门学问,我们学大乘法的人,几乎都有这种本愿,要度众生。但是,怎么度众生呢?
一般的众生,我们讲心性比较正常,大概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有一点不如意,这些都好处理。真正你要教化众生,接引众生,要教的,不在于这一方面。而是在心念的正确轨迹,要怎么导引,那是甚深微细,不是一般人所见得到的。你要是不经过真正的、严格的行法训练,你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心念。怎么样看出你的心念的轨迹,这个部分是属于已经发心的菩萨,而且经过一段非常严格的训练,你才有可能踏上这个行法的轨迹,你才有可能勘定跟修正。
我们一般来讲,普度众生,不只这个方面,是指一般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么你所遇到的这个部分,正常的人多,不正常的人少。遇到不正常的时候,你要如何度他?这个才是菩萨大悲的地方。我们通常是把道场立起来,给大家发心,这个叫度众生;办个法会,超度亡灵,这个叫度众生;要不然消灾、点灯,大概搞到最后就是消灾、点灯、拔度这三个方向。对不对我们不管,你用这样的情形来度众生,是度一般的众生。那么当他发生问题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业障很重。那么当他业障很重的时候,你要如何度他?这是个问题。
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当这个业障很重的众生来缠着你的时候,请问你一个发大慈悲心要普度众生的人,要怎么办?你有没有真正的增长大悲?你要怎么样地去包容、包容、再包容?菩萨行、菩萨道在这里。不是每一个,大家都很正常,吃饭的时候叫你合掌,你一定合掌,当那个吃饭的时候叫他合掌,他就趴下去像狗一样在吃的时候,看你怎么教他?他不正常,他就是这样,又不能骂,又不能纵容,这个时候,你的大悲心不是用讲的说增长大悲就好。这个时候的大悲心是要用智慧来促成,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办法,这个时候要怎么办?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要讲的就是上求佛道。大家会觉得,我应该有了成就以后再来度众生,那我告诉各位,你是把生命分成两半。用大脑是这样想,我吃饱了才能工作,那你能不能连续吃三年把他吃饱,以后三年不要吃?生命告诉我们,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叫我们工作,你说我这么饿,我根本没有力量做。我告诉你,枪林弹雨的时候,你不会告诉子弹说我已经很饿了,子弹你不要打我了,那个时候你再饿,你都会鼓足勇气赶快跑,可见肚子饿了不能工作,这是一个借口而已。
同样的,我们要告诉各位,度众生遇到那种挫折、苦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智慧去解决它?这个时候你才能增长智慧。你认为说,我修成了以后再来度众生,那个修成的部分叫知识,你是学得了知识,知识才能储存,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生命中的不是。我跟各位讲,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对你的赚钱很有帮助,但是那些知识对你的生命成长跟生命的存在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生命的存在跟成长,是当你六根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当下的那一刹那,你如何去起作用?这跟你的知识无关。你知识越多,可能对你感受生命的真相的障碍越大。你越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对你生命的成长的障碍越大,使你无法成长。
修行就告诉我们说,你如何在面对这个情境的时候,去转化,去激发你的智慧,这个时候所产生的,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当你面对众生的时候,这些挫折、困难来临了,你如何解决,这个才是智慧。过了,要再有第二个case,根本不可能,你把它背下来有用吗?没用啊,在这种状况中,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空?一个众生过去,再来一个众生了,你想要遇到第二个众生跟前面的众生是相同的,不可能,没有那种状况。各位想想看,不要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想每个人的生活遭遇会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的,所以你所发生的困难,需要人家协助你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都不一样。
例如我们要跟一群人座谈的时候,你会想说,我准备好讲稿再去讲,你想想看,有用没用?有个主题,你会准备好那个讲稿去讲,你常常会发现,牛头不对马嘴。现在电视上很多这种节目、座谈会,常常各人讲各人的,都不相交,为什么?那就是他已经准备好他的东西,他没办法面对现实的情境来表达意见。
我们要度众生,等于要面对现实的状况,众生有什么状况你要因病予药,而不是准备一个万灵丹,那没有用的,万灵丹好像什么都有用,事实上你会发现,什么都没用,真正的你有问题的,他就发挥不了作用,大概都是皮毛的毛病那种状况,你要学佛学到这个时候,那已经没有用了。
所以我们讲,真正的智慧,是来自于生活的情境中。你真的想要向上成就佛道,你必须向下面对众生,在对众生增长大悲当中来成就菩提心。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了,因于众生发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得成就,从这地方来的,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看得清楚。
上求下化是一致的,不能分开。我们通常会用二分法把它分开,生命是一体的,一体当中是全方位,为了方便,说有上求下化,其实上求下化是同时的。我们很多菩萨发心,要度众生,然后就匆匆忙忙要求自己一定要有几年的闭关修行,好去精进,我告诉你,那都没有用。为什么?向来祖师大德给我们规定的,就是先接触众生,没有说初发心就先去闭关了,你从哪一头关起?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功,所以都一定要先去接触众生。
然后到了某一个层次,资粮道具足以后,那要精进闭关才有可能。哪一个修行人不想精进,问题是你不具备这些条件。尤其很多这一种精进,都自以为他戒律持得很好的,都会出问题,你打开南山“三大部”,你什么也看不懂。你说我要精进修行,我要禅修,除了两条腿弯起来以外,其它都不会,你怎么去精进?都不可能。大家要先有这一层认识,这是第一个从这个部分跟各位谈的。
撷自《八十华严—十住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