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頹廢䏻摧滅愛

註:本文轉載自素黑療情

大家兩情相悅,互相吸引,然後能愛在一起,本來是很美好的愛情。但經歷會令本來單純的愛變質,也是對愛侶最大的考驗。
  她被他對夢想的堅持所吸引 ,他則被她對夢想的認真和生活在較差環境依然積極的態度所感動。二人相處差不多半年了,那時她正處於個人職業的開展期,他還在大學唸研究院時候。每周相處時間不很多,然後她的母親因生病入院,令她整個人處於緊張狀態,工作和母親的急病令她開始害怕所努力的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她的母親逝世了,她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頹廢,精神一直沒有恢復回來。
  冷淡男友 導致分手
  她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工作和思念母親上,沒理會男友,這種愧疚慢慢變成了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她把這種消極態度轉化成惰性,對他冷淡,不聞不問,他也為此焦急過,還一直陪在她身邊,可是她卻沒注意到。
  漸漸地,他們的感情起了變化。上個月,他考博士班失敗,她雖然陪在身邊,卻甚麼都沒有做,連一句鼓勵說話也沒說,她害怕說錯話令他更難受,沒想到這樣反而令他更失望,最後他提出分手,那個晚上,二人都哭了。
  她說:「這段期間我一直活在愧疚和自責中,當然還有不捨。後來透過讀你的書籍自療。這段時間我慢慢改變對這份感情的態度。剛分手因為不捨,總是想努力挽回,現在發覺不能生活在過去,我應該改變自己,如果可以,希望他能感覺到。我想為愛好好付出一次,不再像以前,總是有所保留。不過,我又感到愛不起,經歷了生離死別,已令我很累。」
  有幸遇上 坦誠相愛
  假如你沒有和愛人同步成長,或者沒讓自己成長過來的話,愛是很脆弱的,它可以很快地從激情轉化為淡薄和虛無,即使愛人還在身邊,你也會錯過了這緣份,要到關係完結了,才猛然發覺自己沒好好愛過,一切已無法挽回。
  當你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扎根時,你是很難好好地去愛和被愛的,因為你很容易被外邊發生的事情影響情緒,容易失去生趣,即使有人在照顧和愛護着你,你也不懂得如何回應,和對方互動愛的能量,只讓對方付出,你來消費,彼此也不享受。
  我們都是這樣把愛活埋,無緣無故熄滅了愛的火花,只剩下分手的遺憾。回頭看只會更加否定自己,後悔為何沒好好把愛留着,斷送了青春。
  我們要面對成長中不同經歷,學習適應和處理,然後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有幸遇上一段愛情,應好好珍惜,感恩有對方的同在,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讓對方提升生命的質量。不好的際遇容易磨人,但人是經過鍛煉才能堅強成長,而且花不起時間頹廢,因為大家都不是一個人生活。我們的頹廢會令身邊人也頹廢,這是共業。大家有幸相遇,應坦誠表達你的愛,收藏只能令你後悔一輩子。圖:星島圖片庫
  ■大家有幸遇上,應坦誠相對,好好珍惜這段感情。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素黑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療情)

衞生署示警 痛風提早突襲

註:本文𨍭載自星島曰報

港人普遍忽略飲食調控,高脂膳食令近年痛風症個案急增及愈趨年輕化。為此衞生署最近大力推廣防禦運動,鼓勵市民奉行健怡飲食,盡早防患。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出現二十多歲病例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上圖)表示,痛風症患者近年確有年輕化趨勢,由過往長者病人居多,到現時二十多歲患者也有不少,此現象喚醒大家應從年輕開始防患。「痛風症是指體內含過量尿酸,尿酸鹽積聚於關節,引致發炎及疼痛。一般於手足關節位,尤其腳拇趾病發居多,也可於其他部位,甚至耳輪出現突發性紅腫、灼熱及劇痛。食物中的普林(Purine又稱嘌呤)進入人體後,經新陳代謝轉變成尿酸,可加速誘發痛風症。」她表示,高危患者平日應少吃高普林食物,例如內臟、沙甸魚、青口、帶子及乳酸飲料等。
  四大防禦守則
  1. 勤飲水:每天攝取足夠水分,加速排走尿液中多餘尿酸。建議每日最少飲八至十二杯水,保持適當排尿量。
  2. 戒酒精:酒精會增患痛風症風險達28%至75%,因酒精本身乃高普林飲料,而且會抑制尿酸排走,尤其是啤酒。
  3. 控體重:肥胖人士屬痛風症高危患者,欲減風險,首要先控制體重。
  4. 低普林飲食:少吃高普林及高脂食物,例如內臟及肉類濃湯等,均屬高普林且高膽固醇食品,最好少食。高危患者或已有痛風人士,中普林食物亦不宜過量,例如豆腐、肉類、菠菜及莧菜等,最多一星期一次及吃少量為佳。
  患者建議膳食
  •A餐 •B餐
  早餐:肉片湯通粉、脫脂奶 早餐:脫脂奶蛋花麥皮
  午餐:白飯、番茄煮魚柳、蘋果 午餐:雞柳洋葱蒜香意粉、橙
  晚餐:白飯、肉碎蒸水蛋、薑汁炒芥蘭、提子 晚餐:白飯、三色椒炒牛肉、清炒菜心苗、啤梨
  高危因素
  1. 肥胖:過重人士通常伴隨大吃大喝、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較易患上痛風症。
  2. 高齡:大部分患者病發年齡於四十歲後,中年人士應多加注意關節有否紅、腫、發熱及劇痛等徵狀,如有應及早求醫。
  3. 男性:一般以男性患者居多,女性於更年期後亦較易有痛風。
  4. 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荷爾蒙失衡人士,痛風症風險較高。
  中醫教緩痛
  註冊中醫師徐俐(左圖)表示,若痛風症急性發作,並沒特殊食材可立即舒緩痛楚,但建議患者多喝清水促進尿酸排走,同時可用冰敷減輕疼痛。用中藥粉(大黃、澤蘭、桃仁、黃柏、黃芩、薄荷及側柏葉各適量)調成糊狀冷敷患處,或局部針灸也可有效減痛。
  減痛湯水
  鮮土茯苓枸杞根鯽魚湯
  材料:
  鮮土茯苓 45克
  枸杞根 30克
  生薏米 30克
  中型鯽魚 1條
  水 適量
  薑 數片
  鹽 少許
  製法:
  各材料洗淨,以薑片煎香鯽魚。煲滾水及放入各材料,慢火煲一個半小時後,調味即成。
  功效:
  鮮土茯苓及薏米助患者加快排走尿酸,舒緩痛症。如屬急性發作,可煲多些當水飲用。
  註:飲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摒除壞習慣 3700萬人免早死

 研究今天指出,限制菸酒與 鹽份攝取,以及遏止高血壓、高血糖與肥胖,屆2025年 時可助高達3700多萬人免於早死。 如果全球能夠達到降低這些風險的目標,在2025年 ,全球過早死於心臟或肺部疾病、中風、癌症或糖尿病 的人口,男女比例將分別減少22%與19%。 研究說:「從全球來看,這項進展相當於避免至少 1600萬名30至70歲的人早死,以及讓2100萬名70歲以上 的人多活15年。」 目標在於減少30%吸菸量、10%飲酒量以及30%鹽份 攝取,以及降低25%高血壓比例,並且遏止肥胖與糖尿 病的普及率。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研究共同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艾沙提(Majid Ezzati)說:「中低所得國 家將獲益最大,可避免多達3100萬人早死。」 在這項研究中,早死定義為在30歲至70歲間死亡。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膳食纖維 保心保命

註:本文作者勞永樂醫生

多吃糙米、粗麥包有益,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等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健康人士預防心臟及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及中風。最新研究顯示,已出現心肌梗塞人士病發後才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亦未算太遲,因此舉仍可減低心肌梗塞復發及由其他疾病引致的死亡。

研究:兩項膳食觀察,由參加者健康時開始,經歷他們出現心肌梗塞及病後生活,直至死亡為止。共觀察了2,258名女性〈在她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8.7年〉,1,840名男性〈在他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9.0年〉。

結果:排除其他因素後發現,在心肌梗塞出現後
1.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所有原因的死亡31%;及
2.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心臟及血管疾病死亡35%。

在膳食纖維中,只有縠類〈cereal 〉膳食纖維,包括糙米、粗麥包,含麩〈bran〉五縠製品,明顯有效,足以減低心肌梗塞出現後,所有原因的死亡25%;但水果及莢果〈legumes〉膳食纖維,卻無此明顯成效。

結論:增加吃膳食纖維尤其來自糓類,有助減低心肌梗塞病人在病發後所有原因的死亡,愈吃得多成效愈大。

我的建議:不論家中是否有心肌梗塞病人,榖類食物,宜一半選用粗糙〈或稱全榖〉品種,例如煮飯宜用一半白米一半糙米,吃麵包則一天白麵包一天粗麥包,早餐榖類〈港稱「粟米片」,但成分不一定是粟米」〉則選麩含量高的。當然,若能循序漸進,達至只吃粗糙穀類,放棄如白米等精緻穀類,保心保命效果更佳。

資料來源:http://www.bmj.com/content/348/bmj.g2659

怎樣讓性格越變越好?

註:本文轉載自華爾街曰報

— 幾年前的一天,布蘭登‧格林(Brandon Green)坐在沙發上,琢磨著他在工作中犯的一個小錯和可能釀成的後果。這時格林的室友走進來,開始跟他講那天他遇到的趣事。但格林並沒有笑出聲來,甚至連微笑也沒有。他只是皺著眉頭,一言不發。

當時格林的室友對他做了一番很有價值的分析。他說:「沒關係,你不笑只是因為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29歲的格林來自洛杉磯,是一名網絡分析師,他說:「當時我悟到了些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可以繼續像從前那樣怨天尤人,也可以嘗試做些改變。」
人的性格有沒有可能明顯改變?專家說可以——只是很難。
過去幾年展開的幾項大型研究顯示,受生活事件影響(比如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或者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展),人的性格會在成年的過程中自然地發生變化。
從20歲到65歲,責任性等正面性格特徵會增強,而神經質等負面性格特徵則會減弱。大多數人往往會變得更隨和,更有責任感,情緒也更穩定——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性格會變好。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成熟定律」(Maturity Principle)。
研究人員很早以前就發現,友善、開朗、有責任感的人往往比害羞、沒有責任感和不愛交際的人更快樂。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保持快樂的心情也許有助於改變你的性格,這項新突破可能會對心理治療師產生諸多影響。
今年1月份刊登在《人格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網絡版上的一項研究對逾16,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和幸福感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對象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接受了多次調查。研究者發現,2005年感到快樂的人在接下來的四年裏情緒往往變得更穩定,更有責任感,更隨和,另外最有意思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還變得更加內斂。
緬因州沃特維爾(Waterville)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心理學研究員、科爾比人格實驗室(Colby Personality Lab)負責人克里斯托弗‧索托(Christopher Soto)參與了這項有關幸福感的研究,他表示,研究人員所說的「性格」是指「在不同時間和場合下始終保持一致的思維、感覺和行為特徵模式」。他說,性格50%是天生的,50%取決於後天。
根據大五性格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人的性格可劃分為五大類別或範疇,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神經質和外向性。該模型是幾批研究者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每大類別中都包括一些特徵和特定行為。比方說,外向性中包括合群和熱情等特徵。神經質中則包括憤怒、焦慮和脆弱。
專家們稱,一些性格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成功。索托博士說,比較盡責的人在職場和學校裏往往表現更出色。親和度高、情緒穩定的人往往擁有更滿意、更穩定的戀愛關係。外向型者則更擅長從事人際交往和創業方面的工作。
索托博士說,人的性格哪怕只出現稍許變化,也會對感情、職業、健康和幸福產生重大影響。這個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但由于性格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改變起來會需要很長時間。
索托說:「你應該從改變行為做起,接下來,如果你能長期保持這種新行為,這種行為就會被鎖定下來。」他說,如果能獲得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你可以在幾個月之內看到持續的變化。你也可以學著自己管理你的性格特徵,只是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那麼,你應該從哪做起呢?加州德爾馬(Del Mar)的心理學家理查德‧萊瓦克(Richard Levak)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性格中有哪些因素對我們構成了影響。如果我愛發牢騷,好爭辯,還有點多疑,我總是因為跟同事吵架,老是責怪別人而被解雇,那我就必須意識到得改變一下。」
萊瓦克說,這和糾正暴飲暴食這種壞習慣相似。要想減肥,你就得認識到自己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會暴飲暴食。萊瓦克博士表示:「如果你有戒心過重和好鬥的傾向,你就要對自己說:『好的,當我老板過來跟我說話,而我立馬感覺老板在挑我的刺,想要自我防衛的話,那我就是反應過激了。』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爭吵。」
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耐心一些。索托博士說,要把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變成習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不要太擔心其他人的反應,因為你的變化通常是他們樂于見到的。
澳大利亞悉尼的行為策略師沃倫‧肯諾(Warren Kennaugh)幫助個人和團隊培養有助成功的行為,他說,從小處做起非常重要。確定你第一步要做什麼,然後進行練習,不要擔心最初的結果。他說:「這就像學踢足球一樣。你關注的是腳法,而不是能否射門。」
肯諾說,應該讓身邊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他表示:「他們不僅能為你提供支持,而且你的改變也意味著他們的改變——如果你不事先告訴他們的話,他們也許不想要或者沒有準備好接受這些變化。」
格林說,他不得不承認室友對他性格的評價是正確的。他說,自打記事以來,他一直都有種消極感和挫敗感,「孤僻內向」。他經常掙扎在嫉妒和憤怒感中,為保護自己免受這些感覺困擾,他會刻意迴避戀愛關係。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他在社交場合也會感到不舒服。
於是格林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總共進行了18個月左右的認知行為療法,剛開始是一周兩次,然後一周一次。他閱讀心理自助書籍,並在日記中記錄和分析他的感想(有時候他一晚上會花一個半小時寫日記)。他開始攝影,這項愛好能讓他走出去跟人聊天。他還通過博客記錄他所做的努力,以期幫助別人。
格林說,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學習去質疑自己消極的世界觀。無論是在某些特定時刻(比如開車時有人擋了他的道)還是在冷靜的時候(當他可以反思給他帶來壓力的事情時),他都會試著自我質疑。他說:「如果你比較消極,感覺壞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你就得自問這些是否都是源自你自己,因為你是帶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在生活。」
格林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很大的變化。他說,他依然內向,但已經可以比較輕鬆地與人交流,分享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和結交朋友了。
他說:「學會內省,努力以誠待人待己,這些對我幫助很大,讓我逐漸變成一個更快樂,更開朗的人。」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婚姻「保鮮」在於溝通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一項調查發現,近四成夫妻認為溝通是維繫婚姻的重要基石,有夫妻雖然彼此性格南轅北轍,但依然恩愛如昔,「保鮮」之道在於溝通,故經常於周末時結伴做義工、跑步拍拖,每晚臨睡前均會抽空閒聊,「好多人成日將個忙字掛喺嘴邊,而忽略咗另一半,但其實都係睇你點分配時間啫!」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期間,以問卷成功訪問一千三百六十名市民,圍繞婚姻觀及婚姻壓力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三成九已婚受訪者認同溝通是維繫婚姻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關懷伴侶及確保有時間相處,各佔三成五及一成三。另外,九成半受訪者同意「從一而終」是婚姻的核心價值。
受訪者:吵架設一分鐘發言
馮氏夫婦結婚六載,雖各有正職,馮先生更因積極備戰考取會計師牌,時間更是不敷應用,但他形容「陪老婆」是必做的事,因可更了解對方,閒時亦會花心思互送小禮物調情,更已協議吵架時互給對方「一分鐘發言」,先聆聽後回應,故至今兩人少現爭執,且甚有默契。
明愛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督導主任陳林綺雲認為,本港工作時數長,導致不少夫妻聚少離多,相處時間不足,久而久之,伴侶間常藉詞忙碌而忽視對方,導致婚姻關係出現危機。她又表示,時下電影、電視劇集多涉及婚外情、離婚等題材,令現代夫婦不禁對自身婚姻產生懷疑,憂慮未能同偕到老,建議夫妻間應坦誠相處及互相尊重,亦可抽空拍拖,享受二人世界,有助建立和諧持久的婚姻關係。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廣東5萬干部赴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心靈洗禮


2014年04月29日17:26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5萬干部“親臨其境”接受心靈洗禮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尹安學 通訊員 粵紀宣
被落馬貪官的懺悔之音籠罩,實時觀看貪腐官員的獄中生活,看到一個個曾經的“風雲人物”淪為痛哭流涕的階下囚……大膽創新、以多媒體先進技術呈現的“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給參觀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
一年來,已有5萬多名黨員干部來此接受過教育,其中廳級干部超過4000名。一些人看了一次不過癮再來一次,每次來都駐足深思,接受心靈洗禮。有人說,這是見過的最好、最震撼人心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貪官在場定會嚇出冷汗”
被安排參觀“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開始,來自廣東省直機關的李處長並沒當一回事。坐大巴,跟同事有說有笑地來到基地,李處長一下大巴,就覺得教育基地庄嚴方正,大氣質朴,如洪鐘巨鼎巍然矗立。
這個建筑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教育基地位於廣州番禺監獄旁邊,使用了多種現代手段,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
走進韶關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原書記、公安局原局長葉樹養受賄案展示區,仿佛置身於葉樹養的秘密場所:葉樹養對受賄得來的巨款既怕“露富”不敢亂花,又怕存到銀行被人發現,就將錢裝進了保險櫃,藏在老屋的雜物堆中。
雜物堆的場景,完全按葉樹養藏匿贓款現場原樣還原。李處長伸手觸摸了一下“藏錢”的保險櫃,瞬間響起刺耳的警聲,周圍警燈閃閃,仿佛當場被抓。
在四樓,李處長看著紀委查辦案件中繳獲的字畫、瓷器,一段視頻過后,腳下呈現出“萬丈深淵”——薄薄的“冰面”不斷呈現出“貪”的字樣和金錢的影像。踩踏到地面“貪”字時,“冰面”立即“崩裂”,露出一個“黑洞”。李處長說,“如果貪官在現場,一定會嚇出冷汗!”
這時,解說員給予了恰到好處的提醒:為官從政當如履薄冰,在今天的透明時代,如果禁不起誘惑,必將跌入萬丈深淵。
教育形式新穎內容發人深省
“我向組織部門道歉……我非常非常地后悔……我想我的家人……我對不起黨和人民……”走進懺悔之音展廳,巨大的屏幕上正播放著一位位落馬貪官的哭訴與懺悔,四周還放置著多個小型電視機,參觀者可以選擇播放不同的落馬貪官懺悔的視頻。
“天眼”展廳裡,密布著雪亮“眼睛”,注視著參觀者,警示大家切勿迷失在“貪欲之心”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這裡還有一面“正衣鏡”,可設置不同的誘惑影像,一旦觸碰即會碎裂,並出現警示語,提醒觀者要時刻警醒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全國有很多類似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但類似廣東這種使用新穎的表現手法和高科技手段的並不多見。
廣州市公安局活動負責人說,參觀之前很多干部都不理解,參觀完后他們都覺得這樣的教育形式的確發人深省。
基地留言簿上,我們看到很多參觀者的留言:“太震撼了,形式太新鮮了”、“心靈震撼,靈魂洗滌”。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錢,到底收還是不收?” 360度環形熒幕中,演繹著一段貪念與良知的博弈。父母健康、妻子賢惠、女兒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偶一日,朋友請求“幫忙”,並送來巨款。他坐在辦公室內,良心、責任、法律、金錢交織在一起……最后,金錢打敗了良知,他鋃鐺入獄。
一個個畫面用親情的呼喚敲打著良知與人心。
“女兒來監獄看我,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很想和媽媽一起吃個飯,抱抱媽媽!女兒話還沒說完,我已失聲痛哭,心都碎了。”在教育基地,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淚如泉涌,哽咽地說:“在監獄裡聽到老母親過世的消息,我渾身發麻,差點暈倒。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隻能在被窩裡偷偷流淚。”聽到這裡,在座的部分黨員干部流淚了。
現身說法的全過程,整個大廳鴉雀無聲。一位市委書記說:“以身邊的案例教育黨員干部,讓人震撼,印象深刻。黨員領導干部再忙也要加強學習,尤其要學習好黨紀政紀法紀,不在廉政問題上犯錯誤,栽跟頭。”尹安學、粵紀宣

房顫患者經醫生平衡風險 薄血藥治療有效預防中風

由於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之多,一般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然而有少部份患者在治療期間,因擔心如出血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事實上醫生決定有關治療方案前,已平衡患者用藥以預防中風的效益高於其出現出血副作用的風險。是次邀請到心動聯盟召集人暨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醫生為我們講解更多。

房顫防止中風四步曲

一. 房顫患者中風風險高達5倍

二. 服用薄血藥:
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
無可避免增加出血的風險
 醫生在處方藥物前已平衡以上兩大要點

三. 研究證實較新式抗凝血藥,如「達比加群酯」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及可降低由藥物帶來的腦出血風險。

四. 如有任何問題,請先與醫生商討。切勿自行停藥,需依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

房顫中風後果極為嚴重  預防中風為首要任務

要了解房顫服用薄血藥的重要性,首先最重要是認識房顫與中風的關係。黃品立醫生表示:「由於房顫患者的心臟跳動出現問題,令血液滯留於心臟的時間增加,繼而形成血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形腦部時,便有機會堵塞血管,造成中風。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九成房顫引起的中風都是缺血性。而房顫引致的首次中風更可分別造成兩成患者死亡及六成患者傷殘。另外,中風患者一年後的死亡率高達五成,因此預防中風是房顫患者的首要任務。」

抗凝血藥治療效益大於副作用風險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中風風險中以上的患者皆需要服用醫生處方的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然而有部分患者由於擔心薄血藥的副作用,如出血風險,而考慮自行停藥。黃品立醫生解釋:「薄血藥治療是透過稀釋血液濃度,以防止房顫患者的血液在心臟中形成血塊而阻塞腦部血管,故此類藥物無可避免增加出血風險。」然而醫生在處方薄血藥治療前,已考慮及平衡以下兩大要點:

一. 治療目標以減低中風為主
由於房顫引起中風為患者及照顧者造成極深遠的影響,故需服用薄血藥物以有效預防中風。

二. 藥物引致的出血副作用風險低於中風風險
縱使抗薄血藥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其實醫生在用藥前會先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經檢查及詳細的評估後,合適服用薄血藥的患者只要按照醫生的意見定時服藥及避免增加出血風險的生活習慣及活動,預防中風的效益是遠高於出血的風險。

因此患者在服用薄血藥的時候無須過份擔憂,可安心依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

國際臨床研究證實治療效用及風險

國際權威醫學組織,如歐洲心臟協會已於2012年發出指引,建議「中至高」風險的房顫患者優先服用較新式的薄血藥,如「達比加群酯」(Dabigatran)等,次選傳統薄血藥「華法林」。而一項針對房顫預防中風的國際大型臨床醫學研究RE-LY®,分析了全球18,113名房顫患者使用「達比加群酯」的數據作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

一. 藥效有效預防中風及全身性栓塞
與傳統薄血藥華法林相比,使用「達比加群酯」可有效降低中風及全身性栓塞風險

二. 出現腦出血風險更低
與華法林相比,患者服用「達比加群酯」後,腦出血風險則降低達七成,表示較新式藥物可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預防中風治療。(視乎患者服用的藥物劑量)

以上的數據指出,較新式薄血藥「達比加群酯」無論在預防中風的療效,及減低由藥物帶來腦出血風險的安全性都大大提高。事實上,各種薄血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及副作用,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而提供合適的建議。

樂觀面對病情 切勿自行停藥

黃品立醫生勉勵患者:「不少患者一想起需要長時間服藥,加上對治療方案的認知不足,便有機會過份擔憂藥物有機會帶來的副作用,甚至自行停藥。然而這樣是十分危險。最重要是保持樂觀的心態,並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定時服藥,同時增加對於疾病及治療的了解亦極為有幫助。」若患者持續出現不正常瘀痕、腹痛、頭痛、虛弱等出血徵兆,應及早求醫。最重要的切勿自行購買或停藥,如對治療有任何問題,請向醫生查詢。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心房顫動的資訊,請瀏覽http://www.afalliance.hk
# CHA2DS2-VASc及HAS-BLED可用於計算分別中風及出血風險

(資料由心動聯盟提供)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讀書尋樂避痴呆


生平所好, 惟工作, 讀書, 和旅遊而己。要能長期維持此目標, 必先有健康的身體, 尤其是不能有痴呆症。
痴呆症的原因很多, 以避免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 高血脂) 為基本, 控制飲食¸多作運動, 不外老生常談。

穩定的工作也很重要。 自僱者還容易, 每天返公司就可以, 養成個習慣, 照規律辦事。 沒有工作的退休人士也應該為自己列出一個時間表, 製作一個每日外出的日程, 一三五打太極, 二四六上 課, 星期日與家人外出等。

很多長者都每日夾著幾份報紙, 在快餐店度日。以目前香港的流行報章而言, 多讀實在對腦健康有害無益, 避之則吉。每日的標題都是殺人放火, 大事渲染,。為什麼我們每日都要暴露在人間的悲劇上? 尤其是政事話題, 同意的必義憤填膺, 不同意的就大聲謾罵。宣洩過後不等如就會歸於寧靜, 從此太平。過度刺激只會損害你的腦細胞, 加速凋謝。年青時還可以補償, 年紀大了就不行; 由此得益的不過是利益集團, 損失者可能是自己。

欲保持腦部活力, 必須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閱讀的題材很多, 各適其適。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樂趣。你得到一些知識, 你會覺得有滿足感 (多巴胺分泌出來) 。這種快感就為腦細胞提供養份 (BDNF增加), 神經細胞因而增生 (neurogenesis), 細胞間的連接增強 (synaptogenesis), 記憶力增加, 於是你不會善忘。

例如你喜歡旅遊, 到了俄羅斯, 欣賞華麗的皇宮, 你會想起電影 [戰爭與和平] 中的場面, 拿破崙的歷史。到了烏支別克¸你會讀一些關於帖木兒帝國的故事。旅行結合史地知識給你深刻的印象, 兩者連繫起來, 就是美好的回憶, 促進腦部活動。所謂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就是如此。

筆者見過不少旅遊發燒友。 世界五大洲, 無處不是他們的足跡 。除了吹噓他們也曾到此一遊之外, 對當地的了解不深, 這就是沒有將兩者配合起來的緣故。當然這也算是一種成癮現象, 對他們也是追求滿足, 是促進多巴胺分泌, 也是有益的。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勞振威

孩子做家務 贏在起跑綫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曰報

本港家長怕子女辛苦,孩子少做家務,但西班牙擬立法,要求未成年孩子要盡做家務的責任!做家務成法律責任,嚇人一跳,在港不可行,但讓孩子多做家務的好處,大家不得不知。
西班牙擬立法 兒童須做家務
小孩子都愛玩耍,誰願多花時間執房、洗衫?不過西班牙近日就有新奇舉動,意圖迫孩子做家務。據當地傳媒報道,正在審議的保護兒童法案,列舉了多項兒童的責任,最受注目的便是18歲以下的孩子,有幫手做家務的責任!其餘還有遵守校規、尊重老師等,但法案沒有列明違規的懲罰。
法案已初步通過國會審核,將進行表決,最後能否通過,尚成疑問。但有趣的是,西班牙早已有迫人做家務的先例,2005年修改婚姻法例,要求丈夫分擔妻子的家務負擔。但是看來效用不太大,去年有調查指,西班牙男性平均只分擔家中20%的家務。
故此,該國立法迫孩子做家務的做法,出現爭議並不叫人驚訝。有人便指,孩子不願做家務,難道家長去報警嗎?亦有人稱,做不做家務是家事,立法實在荒唐。
無可否認,立法迫人做家務,不見得可行,亦會被指干預太多,惟現今孩子愈來愈少做家務的問題,值得注視。在過往年代,孩子幫手做家務,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時至今日,家務已不是孩子的重要任務,做家務的時間自然少得多。全世界也有類似情況,美國有調查指,現今6至12歲的孩子,平均每周做家務3小時,看電視卻有14小時。
本港就更加不在話下,很多家庭聘請外傭,孩子做家務的機會更少,去年有調查指,62%本港家長稱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不少家長亦不介意,認為家務就應由父母或外傭負責。
有外傭在家,令很多孩子不必動手,但就算沒有外傭,家長是否也怕孩子辛苦,或覺得孩子年幼,寧願自己代勞?孩子若有時間,不少家長寧叫孩子練琴、做功課、補習等,力求孩子在學業競爭上跑前,惟久而久之,孩子長大成人後,不懂煮飯洗衫,甚至連水果削皮也不會的例子,屢見不鮮。
把家務排除於孩子的時間表之外,並不健康,事實上不少外地專家提醒家長,從小就該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愈小愈好!美國優良家務管理研究所總監Miriam Arond指,孩子兩歲半起,就可教他們收拾玩具、排列襪子,進小學後可以幫手抹枱抹凳,8、9歲可洗碗。
做家務有益 學自理建責任心
做家務可為孩子帶來不少好處,不少專家便指出,可提升責任感、自理能力,有利於家人關係,更有助日後人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發現,從3、4歲起培養孩子做家務,可令他們在20歲後的人生更成功,包括在學業、事業、與親友關係等領域。
事實上,做家務更可助孩子建立自信,令他們自己也開心,美國加州大學在2010年曾分析一群孩子的日記,發現做家務可令孩子感到對家庭有貢獻,是有用之人,令他們更快樂。
所以,家長還有理由不鼓勵孩子做家務嗎?對不少家長來說,一面想孩子幫忙,另一面卻又寧願子女多讀書、多拿幾張證書,認為比起做家務更具「效益」,但想一想,世界瞬息萬變,未來哪一個專科、哪一門知識最熱門,大家也不知。但肯定的是,孩子有自信、責任感、懂得自理,才有永恒不變的競爭力。
今年網絡曾熱傳一名日本5歲女孩阿花的真人真事,她的媽媽不幸患癌,但病逝前堅持每天教女兒做家務,要她整理衣服、打掃、與爸爸煮晚飯等,更把經歷出書,書名正是《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活下去》,感動不少人。大家也感歎,比起只叫孩子讀書,這樣的教育才真正讓孩子一生受益。
父母皆愛錫子女,但讓他們一直安坐梳化看電視,連手指頭也不用動,又或整天只叫他們埋首功課,並不等同對他們好。讓孩子做家務,本港不可能立法強迫,但可從每一個家庭做起,培養孩子每天執房、打掃的習慣,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綫之餘,不是也幫自己一點忙嗎?

贏在起跑綫之後……陳慧嫻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陳慧嫻說,做歌手像一場比賽,入了場便想贏。以上半場來說,陳慧嫻可謂獨領風騷:出身名校瑪利曼中學,有個入境處助理處長爸爸,在事業最高峰期毅然遠赴美國升學,瀟灑得令人以為她應該會永遠紅下去。
當然,世事不會永遠都盡如人意,陳慧嫻也經歷過隱退、復出,然後短休再復出,起起伏伏30載,六月將回歸紅館舉行《Back To Priscilla 30周年》演唱會。「有這個計劃,主因是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內地做商業演出、巡迴演唱會等,香港歌迷問我為甚麼不回來?我突然想起今年是入行30年,再想想上一次紅館演唱會已經是2003年,就想不如回來吧!始終香港是我的出身地。」
對爸爸的諾言
讀中五時被發掘入行,與黎芷珊、陳樂敏一起灌錄唱片《少女雜誌》,憑一曲《逝去的諾言》一炮而紅。陳慧嫻說六歲已愛上唱歌,中、小學期間,除了合唱團,任何校內歌唱比賽、聯校表演、朗誦比賽等都有參加,是天生有表演慾的人。「我很多親戚如舅父、姨媽等,全部喜歡音樂,從小受到他們薰陶,我也很喜歡唱歌。」不過,做歌手就在她意料之外,「真的是突然有人找我去試音,當時我未想過長大後要做甚麼,做歌星對我來講,更是非常遙遠的事,只是覺得不要浪費機會,我問過爸爸,他堅持無論如何我要先完成大學課程。」
最終,陳爸爸答應讓陳慧嫻一試,條件是不可忽略學業,她亦真的做到。80年代中簽約寶麗金,推出《跳舞街》、《傻女》及《千千闕歌》等熱爆一時的歌曲,事業攀上高峰。「到《跳舞街》時(1986年),我已經入讀浸會學院英文系,因為愈來愈忙,經常走堂,於是告訴爸爸,不如退學先唱歌,等我與唱片公司合約滿了,再去完成大學課程。很多人問我赴美讀書捨得嗎?其實根本沒得選擇,是我對爸爸的承諾,基本上未唱歌前已知道這條路要這樣走,一早有心理準備。」
變幻才是永恆
95年從美國讀完心理學回港重投樂壇,當時已新人輩出,王菲、林憶蓮等各領風騷;寶麗金亦已非之前的寶麗金,有黎瑞恩、湯寶如及王馨平等小花坐鎮。聲勢大不如前的陳慧嫻,98年改投新藝寶,因事業走下坡,被指壓力過大患上焦慮症,逐漸淡出。「以前好勝心很強,始終這一行有點比賽成分,甚麼都要最好的,又要唱片賣得好,壓力自然大。年輕時自我中心太強,有時顧着鬥爭便忘記了身邊人的感受,遇到難題時很容易便激氣。」
陳慧嫻不打算隱藏她的低潮期,跌倒最重要懂得爬起來。「這麼多年來經歷了很多事,現在任何事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對人多了幾分寬容,自己也輕鬆了。大約三、四年前吧,我有隻貓突然死去,是前一分鐘牠才吵着向我要東西吃,我不給,下一分鐘工人已告訴我牠出事。我很難受,以前都經歷過有其他貓死去,但那次像突然開了竅,叮一聲,知道甚麼叫變幻才是永恆、世事無常,原來有些東西是會突然間失去。」她說開始明白做人不應太執着,這個世界是圓的,好的不會永遠都好,壞的亦不會永遠跟着你。所以現在的陳慧嫻,心很靜!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淺談下肢潰瘍治療


下肢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慢性下肢潰瘍更屬於疑難病症,這種潰瘍長期不能癒合、 或癒合後仍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有些潰瘍甚至會「癌變」或需要「截肢」。 形成下肢潰瘍的原因有創傷、感染、血管淋巴疾病、神經營養障礙等。在所有的下肢潰瘍中,絕大部份是由靜脈性疾病導致,僅不足一成是由動脈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經性疾病、新陳代謝失調、血液系統紊亂和脂膜炎等所致。中醫將該病稱為「臁瘡」、「裙邊瘡」、「褲邊瘡」、「脈痹」、「脫疽」等,俗稱「老爛腿」。 

下肢潰瘍有以下多項臨床表現,包括多發生於長時間站立、久坐或重體力勞動的人員,或繼發於小腿靜脈曲張等。常有局部外傷史。易繼發靜脈炎、丹毒甚至骨膜炎、象皮腿等。同時也好發於小腿下1/3,踝骨上三指內臁或外臁部位。一般初起時多先癢後痛,鮮紅漫腫,繼則破潰,滋水淋漓,形成潰瘍。如邊緣發生神經瘤時,則感陣發性劇痛。此外,會出現損害為少數孤立、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錢幣大小的潰瘍。邊緣整齊或不規則,肉芽生長緩慢、蒼白,表面有脂肪樣或纖維樣苔狀覆蓋物及漿液性分泌物,有時表面形成壞死,周圍皮膚堅硬緊張。長時間的坐立或久站,或經過一天勞作後,常見下肢腫脹,有凹陷性水腫。治療經過較慢,常遷延數月或經年不癒。瘡周皮膚成片地呈暗紅或紫紅,或併發濕疹。偶有極少數潰瘍,纏綿多年不癒,瘡口呈菜花狀,而變成即癌症。

中醫學在治療下肢潰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的主要因素是瘀滯、本虛及腐變,致使濕邪蘊結化熱,經絡阻滯,瘀血凝滯,水濕外滲停滯,流注下肢,脈道不通,肌膚失養。中醫對該病的治療堅持「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將該病分為不同的症型,常見的為熱毒型、寒濕型、氣虛血瘀型、陽虛型、脾虛濕困痰阻型、陰血兩虛型等。雖為同一種疾病,但對不同的症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內服方主要是四妙散、萆薢滲濕湯、通絡解毒湯、參苓白術散、補陽還五湯等辯證加減。

「細節決定成功」這句話用在下肢潰瘍的治療上尤為恰當。本人認為對於下肢慢性潰瘍,首要的是加強預防觀念。對於能引起下肢潰瘍的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等應給予積極治療,以防止產生潰瘍。如患者有足癬時應積極治療以預防感染。注意避免受任何外傷。對於已發生潰瘍的病人,應用各種方法治療,控制局部感染。為了減輕水腫,建議患者抬高患肢及多臥床休息。靈活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對於一些潰瘍使用艾灸法可以加速潰瘍的癒合。在傷口己初步癒合後,不要過早下床或直立活動,即使下床活動一定要使用彈性繃帶包紮,以防止復發。雖然都是下肢潰瘍,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發展過程,預防和治療都有很大的差異,要多向醫生諮詢。對於脈管炎引起的潰瘍,切勿採取熱療,過熱治療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飲食上煙酒辛辣食品是潰瘍形成的幫兇,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久坐、久立能促使下肢潰瘍形成和發展,並且對癒合不利,抬高患肢及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的肢體活動對潰瘍的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適當、合理的鍛煉能起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作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焦慮

註:本文原作者是曾繁光,前青山醫院精神科醫生

你躺在牀上,感到很累,眼皮重得無法睜開來,可你無法入睡。輾轉反側,起來上廁所;輾轉反側,你覺得街上的行人格外擾人,也感到住在樓上的人整夜在走來走去。好不容易睡着了,卻又突然醒來,想起剛才的夢,你實在膽顫心驚:一位老顧客拿着菜刀追斬你,指你多收了他幾十年的錢,你感到莫名的害怕,睡意全消。
  天空開始泛白,你把被子蒙頭繼續睡,也許太累了,鬧鐘響了你也不知道。老闆突然在你面前出現,你張開眼看鬧鐘,彈了起來:「這回糟透了,快九時多,今天一定遲到了!」
  你整個人都在顫抖,雙手在顫動,心又跳了,你感到腦部像給巨石壓住,你感到無法呼吸。你快速穿好衣服,連早餐也沒吃便出去了。
  港鐵車廂裏,人很擠,你無法呼吸,像快要窒息。另一方面,你感到自己的胃在劇烈收縮,一陣濃酸從食道湧上喉嚨,你感到胸部在燃燒,胃酸走了,一陣又一陣的空氣從胃裏湧上來,你感到惡心。
  你知道跟着是肚子痛,然後必須到廁所去,排便之後肚痛的情況會得到改善。有時你會肚瀉,可以一天上廁所七、八次。
  事實上,你的腸胃向來不好,經常肚痛和腹瀉,看過好幾次腸胃科醫生,內窺鏡檢查也做過幾次,結果都是一切正常。但十多年來,你的肚子也一直在痛。它最痛時總是在上午,到了下午會好一點,放假時卻半點痛楚也沒有。你清楚知道,你的肚痛跟壓力有直接的關係。腸胃科醫生也曾建議你去看精神科醫生,但你一直不相信自己有焦慮問題。你飽受肚痛和肚屙之苦,可你又不敢去求助,就這樣折騰了十多二十年。
  還有,你的脖子、肩膀都給拉得很緊,有時更隱隱作痛呢!
  你的情況愈來愈壞,有好幾個月已不能集中精神工作。跟朋友一起,總給人一種心不在焉的感覺。
  你的記憶也出現了嚴重問題,你經常忘掉了約會,有時連錢包也沒帶便上班去。
  平日愛到酒樓飲茶的你,近兩年已絕迹於酒樓,你受不了那麼嘈吵。坐在酒樓一會兒,你便渾身不自在,希望盡快離開。若不能走,你會很易發脾氣跟別人吵架。
  十多年來的恐懼、害怕與不安,皆源於你的廣泛性焦慮障礙。
  依心集曾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