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大成就者的死與生 (上)


專題訪談──

受訪:詠給明就仁波切
採訪:喜笑之歌編譯群
時間:2005年藏曆新年大司徒仁波切灌頂大法會期間
地點:印度智慧林

「怙主 波卡仁波切──天上的月亮‧不變的法身」
──詠給明就仁波切開示

(2004年化育基金會彌陀法門閉關專題演講,妙融法師現場語譯。)

  今晚我們要一起修持「密勒日巴上師相應法」和一座薈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主要是因為我們噶舉傳承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上師、真正實修的成就者——波卡仁波切,在幾天前突然圓寂了…。

  傳統上,對於剛過世的上師們,我們要修持上師相應法,不斷地祈請,並進行薈供的修持,也就是行廣大的供養。如此,便能圓滿我們的福德資糧,並且讓我們所處的地區更增勝吉祥。

  我們要知道,今晚所修的法門和薈供,並不是為上師修的。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已然達到究竟證悟的上師們,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們積聚善業功德;他們已全然自主,更不需要我們為他們舉行儀式。我們修持這些法門,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

  像波卡仁波切這般殊勝的上師,可以說是佛的化身。以他所感知的境相而言,並沒有所謂的生、死境相。他是應弟子們的因緣、為了度化眾生而化現的。

  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升起時,月影會倒映在所有的水面上。在同一時間裡,它會倒映在海中、湖中、水盆裡…。「化身」就如同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天上的月亮,就如同上師的「法身」;而那些在大海、湖泊…任何水中所倒映出來的月影,就如同上師的「化身」。那些化身,看起來好像也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水中的倒影。那些海水、湖水、盆中水…也就如同我們每一個眾生。

    要讓月影能真正映現出來,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以盆中月影為例,首先一定要有水,然後還要有個乾淨、平穩的水盆來盛水。這樣一來,月影才能很清晰地映現在水盆裡。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沒有月亮,月影就不會生起;沒有水,月影也無法現起。若是沒有如同月亮的法身,那麼如同月影的化身就不會顯現;若是沒有如同水一般需要被調伏的眾生,月影一般的化身也不會化現。

  至於,月影能否清楚地顯現,還要看盛水的器皿是否平穩潔淨。若是盛水的器皿不斷地搖晃,那麼月影就無法清楚地顯現。若是器皿中有土石泥沙…等髒東西,月影也無法清楚地顯現。

  這世上有許多的化身,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轉世祖古,在藏文「祖古」就是化身的意思。之前我們是以月影來比擬化身。我們所看到的月影,有些是晃動不定的,有些是染污不明的,有些是斷續現起的,有些則是清淨明晰的。同樣的,我們看到的祖古們,有些是長壽無病、佛行事業廣大;有些可能病痛較多,壽命也沒那麼長;有些看起來學問很淵博,有些似乎也沒有什麼學問;有些看起來也有貪心,有些貪心似乎比較小……。然而,不論他們示現的是怎樣的境相,那都是依於眾生或弟子們的因緣以及他們本身各自不同的情況而顯現的。

  雖說有些月影看起來是染污不明的,有些月影看起來是的晃動不定的……,然而不論月影呈現的是什麼樣子,對於月亮來說,都是無有增減的。月亮不會因為月影不見了,它就不見了;月亮也不會因為月影不清楚,它就變得不清楚……,這一切都不會影響到月亮本身。同樣的道理,佛的法身、佛的體性不會因為各種情況的顯現而受到影響。就像波卡仁波切這次的示現,仁波切只是將他的化現收攝起來而已;對他而言,是沒有所謂的涅槃的。

  因此,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對於上師而言,是沒有所謂的涅槃的。上師既非離我們遠、也並非離我們近。讓我們在這樣的認知下,一起來修持《密勒日巴尊者上師瑜伽智慧吉祥修持法》,並作供養。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最美的畫面

曾有人問過我:「你看過最美的畫面是什麼 ? 」

我反問他:「你呢?」

他感慨地說:「我還沒有遇到,我有太多地方還沒有去過。」

我笑著說:「你可能不是沒有遇過,只是你沒有用心去留意和欣賞吧。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最美麗的地方,任何一個地方也可以是一個美景,只視乎你怎樣看。」

網絡上常有一些如世界十大最美地方、十大必去景點等的文章,當中有美麗的湖泊,有雄偉的高山,也有螢火蟲點點的夜景,無不令人驚嘆。當然,有機會遊覽不同的名勝能增廣見聞,但原來當你細心去留意和欣賞身邊的事物時,你也會發現無數美麗的畫面,如天氣晴朗時抬頭看見的藍天白雲、躺在公園中的一片青草地、在陽光下到海灘暢泳、去看繽紛燦爛的煙火、去郊遊看日落、品嚐媽媽弄的一頓晚飯、和好友相聚分享近況、帶着狗狗去散步…… 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的小事情,其實也可以帶給你很珍貴的快樂。當你感到壓力很大,心身疲累時,你可試試一邊在腦海中想著生活中遇過的一個美麗的畫面,細心去感受它,一邊聽著一些柔和的音樂,你便會慢慢感到放鬆了。

我們每天在生活中也會有不同的經歷,當中有好的有壞的,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生活中的經歷能令人成長,能使人從經歷中學習和體會,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最重要的是懂得欣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市人每天的生活也在趕在忙,像在跟時間競賽一樣。工作有多忙碌也好,也要有平𧗽的生活,學習放慢腳步,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放輕鬆,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讓腦袋和身體完全休息,消除壓力,充好電再迎接挑戰,更重要的是留一點空間讓自己去細味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可能會很不一樣,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雲凌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內外調養解救偏頭痛


偏頭痛是常見的都市病,每一百人就有八位染病。女性患者較男性多,比例約二比一。此症不但難以醫治,西藥亦較昂貴,英國政府每年平均投資約二億英鎊於相關醫療開支。中醫學認為內、外因素均可導致病發,須分證型論治。
  偏頭痛臨表現主要分四期:「前驅期」指偏頭痛發作前數小時至數日,一般較難察覺。患者精神上會有激動、抑鬱等現象,亦會有其他症狀如畏光、畏聲等。第二階段為「先兆期」,症狀可持續數分鐘至一小時,但大多數患者於先兆期時並無明顯症狀,只有典型的偏頭痛者才有,複雜性偏頭痛者的先兆期更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先兆期患者大多有視覺上症狀,包括眼前閃光、視野缺損等。另亦有一邊身體或手部麻痹,甚至有一些像輕微中風的先兆如輕度偏癱、言語困難等,但較少出現。
  第三期是「頭痛期」,表現為搏動性或燒灼樣的劇烈頭痛,通常位於一側,然後逐漸波及整個頭部,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在這情況下,患者若於安靜環境中休息,經睡眠或嘔吐後,症狀或得以緩和。最後一個是「緩解期」,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狀如疲勞、食欲不振、煩躁等,但一至兩天後會有好轉。
  那麼中醫如何理解偏頭痛的出現?博愛醫院沙田中醫中心蔡昕宏醫師指,風、寒、火、痰、虛、瘀乃此症病發的病理基礎,當中亦分外因和內因。感染風邪者乃歸外因,中醫認為頭部較易受風邪侵襲,令清陽之氣受阻,因而引致頭痛。內因是指因情志所傷,或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另有的為素體脾虛,進食過度,食物難以消化,聚濕成痰,痰濁上蒙也是引起頭痛的原因之一。此外,正所謂「久病必瘀」,或外傷跌仆均會產生瘀血,導致絡道不通而出現頭痛。以上均為實證的病因。
  虛證病因包括氣虛及腎虛,氣血虧虛,不能上榮腦髓絡脈,故引致偏頭痛。腎主骨生髓,而腦為髓之海,故腎虛,髓海空虛,亦會引致偏頭痛。傳統中醫靠辨證分型,找出不同的病機論治。經期後的女性多數屬虛證,因為氣血少了,導致氣血不能濡養頭部而產生偏頭痛。虛證的證型包括氣虛及腎虛,前者的頭部會隱隱作痛,頭痛而暈,可飲用八珍湯;後者頭痛且空,影響思考能力,可以服用大補元煎。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前會長黃譚智媛醫生指,如果女士本身有食用避孕丸習慣,會受荷爾蒙影響而令偏頭痛更為嚴重。偏頭痛女患者如服用避孕丸,中風機會率較一般人高,因此建議採用另一種避孕方法。
  另外,因感染風寒而引致偏頭痛者可服用川芎茶調散;肝鬱氣滯患者可飲用散偏湯以疏肝解鬱;肝陽上亢的偏頭痛者,即頭痛、失眠、面紅目赤、口乾口苦等症狀人士,可服天麻藤飲平肝息風;因痰濁上擾的患者,可飲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燥濕;瘀血阻絡者宜服血府逐瘀湯來活血通絡。蔡醫師指出,偏頭痛患者多屬以上幾個症型的複合,故必須諮詢醫師以斷症用藥。
  中醫食療具調理、預防的功效,以下介紹的食療可作平日保健用。第一種是調理肝陽型偏頭痛的天麻燉豬腦食方,但因豬腦膽固醇偏高,故要適量飲用。另外,痰濁型偏頭痛患者適合食用法夏天麻粥,具化痰作用。血瘀型患者可飲用川芎白芷燉魚頭湯,川芎有活血行氣、驅風散寒作用。另外,有風熱(或平日常稱的「熱氣」)、喉嚨痛、口乾者可沖調桑菊薄荷茶,以驅風清熱解毒。
  中醫師亦常用針灸治療偏頭痛,原則是運用辨證論治,按不同症狀施於不同主穴位,並加上配穴位,以調和氣血、通絡止痛。偏頭痛的選穴除有頭部外,亦會配合遠端取穴及耳穴。
  以下是一些個人調護偏頭痛症的建議,患者平日可做自我按摩。開天門:用食指從眉心之間的印堂穴推按至額上前髮際處。推坎宮:用食指分別從眉心向眉梢分推。然後是揉太陽穴和按風池穴。另外,患者應保持精神舒暢、心情開朗。起居飲食方面,良好飲食習慣有利康復,宜吃清淡及營養豐富食物,忌煙酒、辛辣,亦要注意睡眠充足及不宜過勞。

癌症病人不吃肉會不夠營養嗎?

我們知道很多常見癌症如大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同飲食是有密切關係的,特別是肉食。少吃肉不但有助於預防此類癌症,對於癌症病人的康復也非常重要。
當然,能夠做到不吃肉更為理想,不過這對很多人有困難。現實中常常會遇到病人問,經過西醫手術放化療身體已經很虛弱了,不吃肉會不會不夠營養呢?這樣的問題其實把肉和營養劃上等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營養的定義是指食物中包含的熱量及其他有利健康的成分,主要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他命和水。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穀類(稻米、小麥、玉米等)、薯類(如馬鈴薯、番薯)、根莖類蔬菜和豆類。全麥類和豆類等含有大量纖維的碳水化合物對人體健康更為有益。蔬菜和水果可提供我們每日所需的維他命、礦物質、纖維和水分。

人們通常認為吃肉有營養是認為肉類含有更多蛋白質。肉類的確是含有蛋白質,通常動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蛋白質含量豐富,但植物性食物如豆類、穀類和蕈類等一樣含豐富蛋白質。植物性食物有更多的抗氧化劑、纖維素和礦物質,動物性食物中卻幾乎沒有這幾種營養素。動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蛋白質的含量比植物性食物略高。維他命B12和D的含量也更高一些。堅果和種子類的食物中,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很高比如花生、芝麻。但它們於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類型不同,來源於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和膽固醇比來源於動物性的更有利於健康,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

有四種營養素是動物性來源性食物所獨有而大多數植物來源性食物所沒有的,它們是膽固醇、維他命A/D/B12。這四種營養素中,膽固醇人體可以自身合成;人體可將β-胡蘿蔔素轉化為維他命A;曬太陽可以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有機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可吸收土壤中微生物所合成的維他命B12,吃這些有機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可使人體獲取到維他命B12。

所以,即使是全素食者也不必擔心不夠營養。吃素食對癌症患者會更有益處。大多數具有癌症預防作用的膳食主要是由植物來源的食物組成的。而吃動物性食物則要冒一定風險,危險性在於含有大量的毒素和動物細胞排出的廢物。毒素可能來源於動物飼養過程中添加物,以及動物處死過程中釋放的物質。高動物蛋白則可能會協同致癌物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參見坎貝爾《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

世界癌症基金會的防癌膳食建議的膳食結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多樣化膳食,可以不素食,但應該讓植物性食物佔據飯菜的2/3以上。對於那些患癌之前就習慣吃肉者而言,突然全素食或一多半吃素可能是痛苦的,可以慢慢改變,不改變飲食等生活習慣就更容易復發。建議的每週紅肉量不超過1市斤(500g),最好是選擇魚、禽類和非家養動物的肉類(參見《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一書)。癌症患者經常沉迷於補藥,靈芝仙草之類,其實最好的補藥就是我們的日常食物。中國古老的《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我們日常所食用的穀果肉菜就是來補益精氣的。中醫沒有反對吃肉,但反對膏梁厚味(肥膩多油、甘甜),要求「五味毋令勝穀味,肉味毋令勝食氣」,調味不要蓋過主食的味道,肉食不要成為食物的主導;認為「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吃肉多「喜生百病」,主張「淡食能多補」。這裡的「淡」不是要人棄絕五味,是指五味不要太過濃厚而言。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陶志廣博士    

成人患過度活躍 易濫藥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有調查顯示,約2.5%成人為過度活躍症患者,易有開快車、濫用酒精藥物等行為。本港有醫生稱此病求診者一年升近倍,提醒患者切忌因忙碌擅停藥,並指有新藥可維持藥效12小時,減低忘記服用機會。

據英國精神科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09年調查數字,約2.5%成年人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患者。
兒時已有病徵 長大始確診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以其診所為例,去年ADHD患者佔病人數目一至兩成,但今年卻佔約四成,有上升迹象。黎說,不少成年患者經診斷後,回想起兒時其實已有ADHD的病徵。有一名30多歲男患者,任職建築工人,工作時常跟工友發生爭執,曾因打架驚動警方;更因一次忘記赴約,之後遇到朋友時,因對方一句「是否故意『放飛機』?」,一拳打爆對方鼻骨被捕。他經精神科醫生評估後,證實患ADHD。
該名男病人回想,兒時讀書專注力低,又常因鹵莽衝動跟同學有爭執。黎大森說,如果病人能在少時發現患病,長大後生活質素可獲改善。他又指,患者情緒容易受困包括抑鬱焦慮,而未婚懷孕、濫藥、違法機會比普通人大,強調患者或其家長,如發現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及衝動等病徵,應及早求醫。
新藥減服用次數 避免擅停

黎大森續說現普遍採用「刺激中樞神經藥物」治療,服藥後無依賴性,一至兩周可見病情改善;但須一天服用多次,繁忙患者要依時服藥有一定困難。現有較新藥物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每天只須服一次便可維持12小時,副作用亦較少。其他治療方案還有心理教育及認知行為治療。
實習記者:徐梓樺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小心咖啡因上癮!

朝早同男友一齊食早餐,歎杯咖啡之後就去返工;到咗lunch time,又飲兩罐可樂提神;放工後,再約班friend去Starbucks食件cake歎杯mocha……或者你認為呢個係社交生活嘅一部分,但每日慣性吸收過量咖啡因,有可能會造成「咖啡因成癮症」,對健康有唔少嘅壞處!
 
水分流失
飲用含咖啡因嘅飲料代替水,會加快體內水分流失而且對消化系統造成刺激,可能導致小便頻頻同腹瀉。當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你就會覺得更加攰、頭暈同頭腦混亂。
 
體重增加
咖啡因會導致血糖水平下跌,因而令胃口大增,最終你會食咗超過自己需要嘅分量,即使覺得飽仍然會想繼續食,導致體重增加。過重會造成好多健康問題,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甚至心臟病。
 
失眠
咖啡因會導致或惡化失眠問題,即使飲咗咖啡仍然瞓得着,睡眠質素也會大大降低,令你唔能夠熟睡,第二日起身仲會覺得好煩燥同攰,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越唔夠瞓就越要飲含咖啡因嘅飲料提神。
 
想知自己有無上癮?快啲去下一頁測試!
自己有無上癮?
回答以下問題,就知道你有無咖啡因上癮。
1. 如果朝早無飲咖啡或者汽水,你會覺得全日都難以集中精神?
2. 你每日會飲超過4杯或以上分量嘅咖啡因飲料?
3. 飲完一杯含咖啡因嘅飲料後,你會覺得神經緊張、焦慮或無法入睡?
 
分析:
若果有一個或以上嘅答案係「YES」的話,你可能患上咖啡因成癮症。
醫生指出,每日吸收200-300mg嘅咖啡因對健康並無大礙。但如果你每日吸收600mg或以上就可能等於上咗咖啡因癮喇!
 
呢啲飲品同食品都含咖啡因,根據下面嘅數據表,可以計出你每日嘅吸收量:
 
咖啡1杯 可樂1罐 奶茶1杯 樽裝綠茶1樽朱古力1排
容量:12oz 容量:12oz 容量:8oz 容量:16oz容量:1.55oz 
咖啡因含量:300mg咖啡因含量:34mg咖啡因含量:40mg咖啡因含量:40mg咖啡因含量:10mg
不含咖啡因嘅代替品:
相對咖啡同汽水,水係唔錯嘅提神飲料,有效提升身體嘅能量。如果覺得水太淡而無味,可以試試有氣提子汁或者雪碧。

板腦當奶咀 稚童變肥壞眼傷骨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低頭族愈來愈多,亦日趨年輕。衞生署有調查發現,學前兒童接觸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十六個月大,最細更不足一個月大;有專家提醒,兩歲前兒童長時間用電子屏幕,會致肥傷眼損筋骨,應避免使用,勿當其為「電子奶咀」。
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普及全港。衞生署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四千三百一十名家長、老師及中小學生,了解他們使用相關產品的情況,並於昨日發表《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
最細個案 未足一個月大已使用
調查發現,學前兒童開始收看電視的年齡中位數是八個月大;開始使用平板個人電腦的則是十六個月大;開始使用電腦的年齡中位是兩歲;使用上述產品的最小年紀更只有一個月大,甚或更小。
另外,20%受訪中小學生每日花超過三小時上網,近一半學生因而減少睡眠、37%學生因而放棄戶外活動。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學生健康服務)鍾偉雄,不建議兩歲以下兒童接觸屏幕產品,而二至六歲的兒童亦應由家長陪同使用。
屏幕產品 不建議兩歲以下接觸
他提醒,家長不應視電子屏幕產品為「電子奶咀」,「孩子哭或扭計就給他用,這間接鼓勵他繼續一些不好的行為」。
香港兒科醫學院代表曾雯清醫生亦表示,孩子愈早接觸電子產品,「並非贏在起跑綫上」。她強調,家長親身接觸及互動,對兩歲以下幼童的認知、語言及情緒發展均有正面影響,「使用電子產品是被動的方法」。
衞生署又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與肥胖成正比,長時間使用會引致眼部不適,加上使用這些產品時如果保持固定姿勢,會影響肌肉骨骼。
沉淪色情網 中一生綫上覓性伴
互聯網及電子產品可以帶來源源不絕的資訊,惟錯誤使用反會導致成癮,且易衍生網絡欺凌、暴力行為,及與性有關的高危行為。
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單位主任吳錦娟指,年輕人不懂處理及篩選網絡資訊。曾有約十二歲的中一男生因沉迷瀏覽色情網站,更透過社交網絡尋找女伴外出,並有性接觸。她指家長可從子女言行及情緒,得知他們有否錯誤使用網上資訊,例如討論男性性能力有愈持久愈能滿足伴侶等錯誤觀念。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包始源醫生引述美國心理學學者Dr. Kimberly Young指,沉迷成癮徵狀包括不繼增加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以獲得滿足感;離綫時思緒被互聯網佔據;時間管理出現問題等。
他建議,兒童及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同時,每日應保持進行適量體能活動,如兩歲以下兒童每日最少進行三小時體能活動、二至十八歲者則每日最少進行一小時體能活動。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甜到病‧甜到死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圖片:Getty Images
圖片:Getty Images

添加糖〈added sugar〉成健康大敵,因與二型糖尿病肥胖蛀牙等有關。但有更「潮」名詞叫「游離糖」〈free sugar〉,可謂更精準定義當下甜到病、甜到死」的危機。

游離糖

定義:
在製造、烹調或食用過程中,加進食物的單糖,如葡萄糖;或雙糖,如蔗糖,亦包括在蜜糖、糖䊢、蔬菜汁及果汁中的單糖和雙糖。

此定義乃用以識別完全未經精製〈refinement 〉食物中所含的天然糖分,包括全穀〈whole grain 〉麵包、麵條,糙米,蔬菜及水果中的糖分。蔬菜及水果中的糖分與蔬菜汁及水果汁的糖分有別,因榨汁過程去除蔬果中大部分纖維素,把糖分濃縮,故亦屬一種精製過程。蜜糖及糖䊢,若經加工、濃縮,令含糖量增加,所含糖分亦屬游離糖。

害處:
不少人以為飲奶茶咖啡檸茶時「走糖」,不添加糖〈no added sugar〉已很健康,但佐茶的卻是甜餅乾、巧克力、奶油蛋糕等含糖量極高的食物這等食物中的糖分,跟加入飲料中的添加糖害處一樣 — 只有甜味和熱量,沒其他營養,只令人肥胖、更易患上與肥胖有關疾病如心臟病、二型糖尿病、蛀牙、早死等。所以,用「游離糖」三字把這等有害的糖全包在內,最為準確合適。

一貫標準:
來自游離糖的熱量,每日不超過身體所需熱量的10%。對一般體重的成年男性而言,此為六塊普通大小「夾心餅」的含糖量,成年女性更只是四塊。一罐標準裝普通含糖汽水,含糖量已超標。

修訂標準:
為對抗全球肥胖及二型糖尿病「瘟疫」,全球衛生權威正熱烈討論把標準訂為來自游離糖的熱量,每日不超過身體所需熱量的5%,即把一貫標準減半。

我的建議:
1. 以清水佐膳,以清水止渴。不喝含糖汽水,茶啡走糖。
2. 以水果代替餐後甜品。
3. 以不加鹽油堅果,如核桃、杏仁,或不加糖乾果,代替糖果、餅乾等零食。
4. 榨果菜汁,不用一般榨汁機,可用攪拌機,之後或加入小量清水稀釋,以保存纖維素。又或試用保存大部分纖維素的新款榨汁機。
5. 五穀類食物,盡量做到一半粗糙,包括用一半白米一半糙米煮飯,隔日吃全穀麵包等。不吃加糖甜粥或甜麵包。
6. 減少進食加入大量糖的式,如糖醋類,可多選酸辣類。

資料來源:
http://m.bbc.com/news/health-28037415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核心基金改善退休保障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積金局建議設立「核心基金」的諮詢文件,我認為它的方向正確,對提高強積金的表現大有好處,可助化解香港一個重要的社會矛盾,不過,其建議也許尚不夠徹底。
該建議是要每一個強積金計劃都要成立一個「核心基金」,各供款者可自由選擇是否把資金放在此基金中,若他們沒有行使選擇權,則供款自動會存在這基金之內。基金的管理費設立上限,是資產總值的0.75%,比現時強積金收費的中位數幾乎低出一個百分點。核心基金會投資在一些較高風險但較高回報的項目上,但隨着供款人的年齡增長,風險承受能力下降,基金的投資組合會慢慢趨向較低風險項目上。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建議言之成理。若要更深刻了解建議方向為何重要,我們需要對不同形式的退休保障作一概括性的檢視。
政府稅收 不夠支持社會福利
退休保障不外乎幾種方案,在傳統社會中,主要是靠多生孩子並培養其成材,可得養兒防老之效。在此等社會中,若沒有大量生產子女,養老時風險會高企,首先是沒有這麼多的子女去分擔父母養老的重責,其次是有些不孝的乾脆不肯負起責任,但若生養得足夠多的子女,此等風險可減低。
在現代社會,退休一是靠自己儲蓄,二是靠政府的養老福利,亦即用所謂的隨收隨支制,對仍在工作的人口徵稅,再把稅款當作福利送給退休人士。
若是用隨收隨支制,便必須面對一些問題。一個現時的年輕人繳交了稅款後,他退休時可拿回多少福利?這有兩個因素決定結果,一是工資增長是否快,若是不夠快的話,將來的納稅人因工資不高,繳交的稅款也不多,退休人士也得不到多少福利。二是人口結構會如何變化。倘若人均壽命增長,但出生率低,將來的退休人士會很多,但納稅人數卻會愈來愈少,政府抽不了這麼多稅,但要錢的人卻很多,對退休人士當然不利。由此之故,工資增長慢及人口老化,都會降低在隨支隨收制度下一個供款人的投資回報率,他們年輕時交了稅,到老時算不回來多少,搞得不好,投資會有負回報。
儲蓄當然也是退休保障的重要方法,儲蓄可以是自願的,也可以是強迫性的,如強積金一樣,或二者並行則更好。香港實施強積金後,有兩種批評,一是收費過高,二是投資表現不佳,能否支持退休生活成疑。
加強競爭 助降低管理收費
香港強積金的確「食水甚深」,我曾在美國教書,所以有退休金戶口,這些基金服務質素一流,回報不錯,但收費卻低過香港甚多,若是債券基金,收費一般在0.2%以下,我的老師之一,諾獎得主普雷斯蓮特(Ed Prescott)年前在港接受訪問時便說,他的債券基金收費只是0.1%,對香港收這麼高的費用大表驚訝。至於股票基金,收費也只是0.4%左右,低出香港甚多。要注意,這些外國的退休基金,一樣也是要小額的收回客戶的供款再把資金集合在一起,與香港的並無分別。為甚麼別人可以這麼低的收費,但香港卻不能?除了是基金因缺乏競爭而食水深之外,我想不到其他解釋。現在若要搞核心基金,強制一個0.75%的收費上限,我以為收費仍是遠遠偏高,一定要靠競爭壓力去拖收費壓下去。年前提出的「半自由行」,限制太多,競爭壓力依然不足,必須把各種限制廢除掉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為甚麼在強積金投資的人佷多(但不是全部)獲利不夠豐厚?要知道,在歷史上世界各國的投資回報率一般遠遠高於工資的增長率,就以恒指為例,過去五十年,指數上升加上紅利再減去通漲,閉着眼睛去投資恒指成分股,實質回報平均每年也有9.75%左右。強積金部分表現差勁,原因或是基金經理沒能力(但他們卻收費高昂),也可能是很多投資者過於保守,或乾脆不去理財,不敢買入一些高回報但風險尚可承擔的證券。
現在核心基金,可幫助存款人把資金,投放於較高回報與風險的項目,這是正確的。建議又用強制性的方法把收費壓低到0.75%。但我認為更好的方法也政府自己設立一個核心基金,收費可輕易訂在更低的水平,如此會引起競爭,其他公司不減價也便不行了。
(本欄逢周一、五刊登)
撰文︰雷鼎鳴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健康的隱形殺手─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大便乾硬,或排便感覺欠暢的疾病。許多人視便秘為小毛病,其實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是隱藏在人體內的「隱形殺手」,直接威脅健康及生命。
便秘可導致肛裂、痔瘡、黃褐斑、口臭、納差、腹脹等不適;亦可誘發腸道外的併發症,如腦卒中等;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發作;長期的便秘可使腸道細菌發酵而產生的致癌物質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易誘發癌變。有的人經常服用瀉藥性通便藥,但開始雖可暫通大便,日久則易導致結腸黑變病,成為更頑固的便秘。
中醫藥對於便秘的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但隨個體的不同,選用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有因大便乾結為主的,治療宜選用火麻仁、鬱李仁、玄參等補水潤腸;有因乏力,排便無力為主的,治療宜選用黃芪、白術等補氣行舟,有因怕冷,大便堅澀難出者,治療選用肉蓯蓉、乾薑等補火生土,推動腸道的運行;有因腹脹甚,大便難出,治療則選用枳實、木香等以行氣導滯通便。
生活調理對於便秘的康復亦非常重要:
多飲水:水喝得少,供給機體新陳代謝的水量不足,在腸道內殘留的水分就少,大便就會變得乾燥堅硬。所以每天至少應補充2000毫升水,讓大便維持適當的軟硬度,特別是晨起一杯溫開水更有助於正常排便。
調整飲食習慣:在胃腸的功能正常前提下,大便的性狀及多少主要取決於食物的種類和進食量,尤其是食物中所含的纖維素更是有助於排便,所以平素應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菠菜、芝麻、番薯、香蕉、胡桃仁等,少食煎炸炙熱之品。
堅持腹部按摩。仰卧,屈曲雙膝,雙掌搓熱,左手平放在右下腹部,右手放在左手背上,向上推至右肋下部,顺着臍上方横過腹部,至左下腹,然後回到原處為一圈,反覆按摩10-15分。亦可按摩足三里、氣海、中脘、關元、天樞等穴位。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馬劍穎博士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偽左翼,真奴役

<span id=schemaorg><span id=yui_3_9_1_1_1404268606677_793 class=yom-figure yom-fig-middle style=width: 410px;><span id=yui_3_9_1_1_1404268606677_800 class=legend>圖片:Getty Images</span></span></span>
註:本文原作者陳雲

六月十四日,一位左翼社運領袖報稱被警察在警車上辱罵及拍打,後來回到政府總部演說,卻說自己受辱是小事,錯誤的是整個壓迫人的資本主義制度。說話的冷靜,令人驚訝。為何當今的左翼社運界都喜歡將問題化大,而不是大小結合、先解決實在的問題,或大小問題一起解決?
他們一下子跳到無可解決的大問題,令群眾陶醉在殉道式的道德榮耀裡面。演說到最後,當然說抗爭要繼續,下週再到政府總部集合之類。下週失敗了,就說這只是鬥爭的開始。
化解這些左翼的群眾麻醉技巧,需要一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知識。我們的心理結構有idegosuper-ego 三部分。id是原慾,滿足食慾和性慾、有仇必報、保護生存空間、毆打侵害自己的人、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些都是id,它是危險的,要駕馭的,但不可以被壓制、否定和熄滅,否則人生就失去驅動力,也無法實踐自己的自由。香港的左翼,卻處處壓抑群眾的id,明明增加一點壓力就可以嚇怕政府,卻處處和平理性非暴力,坐下等警察包圍,逐個抬走
調和id與現實世界,靠的是理性的ego(自我),現實政治、道德現實主義就是ego的工作原則。當ego克服現實限制和梳導好id之後,我們奠定自己的superego,道德的超我。這是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也是世故和柔韌的處事態度。香港的左翼厭惡現實主義和現實政治,他們逃避應用ego的工作原則,那太辛苦了。
香港左翼的做法,是壓制id,蔑視ego,但高舉道德的超我。這是虛假道德只是討口舌便宜,自欺欺人,令人活在蒙昧和怯懦之中。這也是道德,但這是奴隸的道德,不是主人的道德。香港左翼那些毫無歷史反省的、不顧現實條件的普世價值、平權運動、多元主義,就是平白灌輸給香港人的superego,聽起來飄飄然,卻令人解除了實踐慾望、捍衛生存空間的動力,令人失去真實的生活感覺,遇到政府壓迫便節節敗退,灰心喪志,甘心世代為奴。

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中醫治療與食物敏感關係

何謂過敏性疾病?
泛指人體因對某些物質敏感所引致的所有毛病。在香港最常見的這類疾病包括:過敏性皮膚病,例如:濕疹、癢疹、藥疹、蕁麻疹、遺傳過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日光疹、過敏性紫癜、敏感性脫髮等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敏感、咽喉癢、敏感性咳嗽、哮喘等;消化道敏感,例如:慢性腹瀉、過敏性腹痛等;其他因敏感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關節炎、水腫、情緒病、偏頭痛、流產等等。
誘發過敏反應的因素
食物 ﹕蝦、蟹、牛奶、蛋、牛肉、羊肉、杧果、士多啤梨、番茄、菇類、味精、大蒜、堅果類,食品中所含的調料、防腐劑
藥物:﹕抗生素、疫苗等等。
接觸物 ﹕各種化學性物質,如化妝品、洗滌劑,含有鎳或鍍鉻的金屬飾物,水泥,染料,顏料,化纖織物;植物性的有漆、蕁麻、殺蟲劑、花粉;昆蟲的毒液、毒毛,動物的皮毛。
人體:寄生蟲或微生物等等。
疾病: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精神因素、內臟疾病、感冒、病菌感染(如扁桃體炎、鼻竇炎等),溫度變化、日光、機械性刺激均可誘發或加重免疫反應。
中醫如何看待過敏性皮膚病(濕疹)?
中醫認為人與生俱來會有體質上的個體差異,如西醫所說的過敏性體質,在中醫來說便稱之為稟賦不耐。稟賦不耐,外邪容易侵入人體,導致人體氣血失和,輕則表現在皮膚,重則侵入體內臟腑,令到臟腑功能失調。中醫所說的外邪如:風邪、熱邪、濕邪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症候群的總稱,簡單來說即是上述所提及的各種致敏原。
中醫很擅長治療過敏性疾病,中醫治病是以整體出發,治理好身體,體質改善則疾病自消。所以我常告訴我的病者:“看中醫不是只醫你的病而是醫治你的人(身體)”。中醫會辨證審因,審因論治。我們根據望、聞、問、切來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然後定立治療方案。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常要驅風、清熱、化濕、解毒。還要因應病人內在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等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方調理身體。標本兼治是中醫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特點。先治病、後調理。首先針對身體狀況處理疾狀,然後根據個人稟賦調理身體預防復發,這樣才可獲得較持久而穩定的療效。
中醫認為食物與過敏性疾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某類體質如脾胃欠佳的人,因為脾胃功能差,不能對食物中的某些物質作正常的代謝、吸收、轉化,令到這些物質成為身體內多餘的病理產物(致敏原),以皮膚病為例,不少濕疹病者本來病情已好轉很多,療程也近尾聲了,但是,因為吃了某些不適合的食物後再次令病情加重,又要重新起步再作治療,這是很可惜又令人沮喪的事,有些患者更會因為不理解這種病情演變規律而怪罪醫生,甚或對治病信心盡失而不再作任何治療。
所以若能找出什麼引發疾病反覆發作,對治療幫助之大是很顯然易見的。當我得悉HK BioTek 可提供一系列完整的食物/吸收物敏感測試時,便很為我的病人們高興,因為能夠簡單方便地驗一次血,就知道是什麼物質引致身體出現不妥,可提高治療效果且更可縮短治療時間。
個案分享
38歲的C小姐自小已患嚴重濕疹(異位性皮炎),成長期間試盡很多中、西醫的治療,效果時好時壞,五年前她成為我的病人,給她處方中藥及進行針灸後,病情雖已改善不少,但仍間有反覆輕微發作,當收到她的即時及延遲的食物敏感測試報告,我們便很清楚療效仍未很滿意的原因,因她對很水果及調味類有嚴重的延遲反應,自她停吃那些令她過敏的食物後,皮膚狀況慢慢穩定地改善,堅持了年半的治療,更可停藥也不發作,因此我沒見C小姐約2年了。
半年前她回來看病,但這次是慢性腹瀉,原來她在07年12月開始至08年6月期間,進行了2次宮內受精(IUI)及2次試管嬰兒(IVF)治療,但都不成功,此後常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究其病因可能與不孕的壓力以及大劑量的雌激素治療有關,我給她處方中藥及施針灸,最初三週的療效很好,腹瀉明顯減少,因大劑量雌激素治療而引起的水腫也減輕,不過進入第四週後腹瀉又再頻密,而且皮膚毛病又再出現。
詳細詢問病人的日常起居飲食情況,發現原來她服用了一些西方草本營養丸約二十天,但自皮膚轉差後她已馬上停服,不過病情仍不見改善,我便再給她作24種草本植物敏感及IgA測試,結果顯示她對刺五加(西伯利亞人蔘)、玫瑰果、當歸、蘆薈的敏感程度很高。
而IgA的結果指出她的消化系統對很薑、芝麻、薏米、核桃也出現很強的過敏反應,這些都是她上次作IgG及IgE測試時沒呈陽性反應的食物,也是她近年常吃的食材,她的草本營養丸中含有當歸以外的上述成份,而我的處方中亦包括當歸這種常用的中藥材,這便是令次療程療效不理想的原因。
於是我立即不再處方當歸給她,自她不再服食這些不適合的草藥及食物後,再經過2個多月的治療,其皮膚情況變好,也沒出現慢性腹瀉,再用中藥調理了個多月,上次覆診時她的脈呈一派喜脈之象,驗尿證實她成功懷孕了。可見很多病找到對的治療方法,也要配合不引致過敏的日常飲食,身體才能長治久安。
資料來源:
撰文:中醫敏感專科 許懿清中醫師
由 HK Biotek提供

鼓勵孩子做義工 培養助人精神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義工發展是助人自助,也可增進個人成長,但近年有前綫社工發現,不少家長及學生只為義工時數或一紙證書而參與,並未理解服務意義。今個暑假,不妨鼓勵子女善用餘暇,真正從義工服務中體會助人精神,也讓個人身心得以成長。
圖片(部分):本報資料圖及受訪者提供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屯門區督導主任潘永盛指出,有家長為了孩子報讀幼稚園或升小一,而安排他們做義工。高中課程於08年增設「其他學習經驗」,初期也有「快餐式」或「跑數式」做義工現象,高中生在活動還未完結時,便說服務時數已足夠而要求離開。他強調,遇上這情況,中心並不會把他們拒諸門外,因起步如何不重要,反而希望他們能繼續參與,體驗做義工的好處。
思想變正面
潘永盛指出,義工小組讓義工們接觸社會不同層面,擴闊視野,除了在人際關係、擇業上有所啟發,個人也會有更大成長。「年輕人會變得主動,不再冷漠、功利,會懂得關心別人及社會。社會上近年多怨氣、戾氣,各式投訴充斥,正是包容不足,義務工作可作平衡,讓年輕人不只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與家庭、鄰舍、學校、社會,也會有更大聯繫。」他強調,義務工作的重點不是只着重自己的成長,同時看重服務對象是否得益,才是最終的核心價值。
現於浸會大學主修地理及通識教育的潘焌匡(Carson),自中一開始參與義務工作,自言以往個性內向,不懂與人溝通,卻在義工服務中重建目標與自信,更被評估為領袖才能方面的資優生。Carson初中時在駐校社工建議下投入義工服務,其後被推薦加入義工小組。「當時小組內全是大學生,自己是初中生,眼見大哥哥、大姊姊們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也很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都樂於教導,令自己覺得可以放膽試。」
Carson中三那年更曾擔任交流團的團長,所帶領的團員都較自己年紀大。又曾在社工鼓勵下自擬義工服務計劃書,向區議會成功爭取到資助。「過程中很有成功感,也了解到構思計劃要有清晰的理念,並要從物資、預算、人手等一一部署。」
性格變開朗
義工服務除了令Carson個性變得開朗,也學懂帶領不同學員向目標出發,令他覺得義工在前綫探訪工作外,也可朝教育方面發展。現時作為中三級的實習老師,他在學校內也有推動義工服務計劃。「想將自己的經驗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中學生活不單是上課放學打機睡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去發掘。」
在生活中發揮
要鼓勵子女參與義工服務,潘永盛建議家長讓子女由小做起,並以身作則付諸行動。「在孩子幼稚園、初小階段,親子已可一同參與,簡單的賣旗、長者探訪活動,小朋友要學會主動與陌生人對話,並要應付遭拒絕的情況,已很不簡單。」
要是孩子不願參與,家長不應強迫、責備,宜細心了解背後原因,等待機會再作鼓勵,重點是要由心出發。最理想的義務工作,其實應是在生活中發揮,把義工精神放入日常生活中。
撰文:李越樺
編輯:黃寶恩、梁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