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小續命湯與中風治療

小續命湯與中風治療


作者: 邱宇鋒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一級榮譽),於牛頭角普仁中醫診所私人執業,從事中醫臨床全科、針灸及外展到診服務,定期撰文於HealthyD.com網站、《健康動力》雜誌,並在香港中醫網解答疑難及拍攝youtube短片教育市民中醫知識,出版《註冊中‧醫師》一書,個人sinablog網誌「醫道人生」。


續命湯最早記載在《古今錄驗》,漢代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他引述《古今錄驗》中的續命湯,有關的條文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其大概意思是指治療中風後肢體不能控制、感覺障礙,肢體僵硬強直、失語。


小續命湯的方名在多部中醫典籍中都有記載,以後世《奇效良方》和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的小續命湯最常用。《千金要方》中的小續命湯藥物組成為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枝、甘草、白芍、川芎、杏仁、附子、防風、生薑。各位先不要被小續命湯的方名誤導,不要從字面上解釋藥方的作用,它的療效是相當實際的,小續命湯主要治療中風後氣血虛弱,風寒閉阻而出現一連串的病癥。或者不少人會疑問既然有小續命湯,那應該還有一條方子叫大續命湯,對了,在《千金翼方卷第十七‧中風下》中有另一條方劑稱為「大續命湯」,方藥組成為麻黃、杏仁、桂心、川芎、石膏、黃芩、乾薑、當歸、炙甘草、荊瀝。


小續命湯的方義包含扶正和袪邪兩部份,扶正藥物為當歸、人參補益氣血,此外有麻黃、桂枝的解表發散、附子逐少陰之邪、杏仁宣通肺氣,川芎、黃芩、防風、防己治標除熱。中醫認為中風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是由於氣血不足、內有伏寒,因感受風邪或內傷積損,便可發病;至於標實是指中風出現的症狀,如邪熱內閉可見高熱神昏、肢體抽搐,狂躁;痰濕蘊結可見痰多;寒邪閉阻經絡可見肢體癱瘓等,或可同時見到乏力、嗜睡等正虛表現。小續命湯便是根據中風後的身體特點而立方的,不過臨床使用要視乎正邪的多寡而調節用藥份量。


不少人十分擔心藥方中的麻黃、桂枝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因此在中風病情不穗定或在血壓偏高下都把使用麻黃、桂枝列為禁忌。其實中藥的作用不是單味中藥的效果疊加,而且運用中藥要根據中醫辨證,而不是參照西醫病名。病人如見高熱、神昏、抽搐、痰多,一派肝陽化風、痰熱內閉的症狀,麻黃、桂枝是不能用的,即使只用一點點都會出問題,但是在某些中風個案患者肢軟癱、乏力、喘咳、脈浮大者,麻黃、桂枝倒是可以用的,有個案在用小續命湯後血壓反而降了下來,可見中藥治療是建立在中醫的辨證論治上的,而不是單單考慮血壓、驗血報告上的結果。


在香港,不少病人及家屬在病者中風後都會聽從其他親友、藥店的售貨員的介紹,便買來各種中藥材及成藥給病者服用,他們都覺得這是安全的、適合病者的(甚至連病人都沒有親自看過),即使不適合,倒也認為沒甚麼害處,當作是保健調理。這很多時都是賣藥賺錢的技倆,亦是輕視中藥的治療作用。我相信如果那是西藥的「強心針」、「糖尿藥」,親友們是絕對不敢隨便買來給病人試試的,為何他們卻不是用這樣嚴謹的態度來看待中醫藥?特別是面對像中風一類的危急重病,中醫治療絕對不是調理身體,而是治病救人,是中西醫療一同配合,提高治療效果。所以當這些病人需要接受中醫治療時,最少應該由中醫師親自為病人評估,在未有判斷下不宜隨便給病人服食任何中藥或成藥,不對證的病人吃錯了藥是會出事的,如果使用中藥無論對證不對證都是差不多的效果,這是中成藥質量不斷下跌的問題,因篇章所限暫不深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