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一条虚幻的法道如何能够消除虚幻的染垢,并达到虚幻的证悟?

一条虚幻的法道如何能够消除虚幻的染垢,并达到虚幻的证悟?

宗萨钦哲仁波切

有一位菩萨在修行、利生很多很多年之后,感到灰心丧气,前去拜见佛陀。他说:“您看,我是如此的沮丧疲倦,而我还有两大阿僧祇劫要修。”我想那时他已经完成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我还要修上两大阿僧祇劫,我没法想象,我做不到。”他想要放弃,于是佛问:“你真正的挑战是什么?”这位菩萨回答:“有两个挑战。一是,无论我帮了多少忙,即使只帮一个人都这么难。他们太令人恼火,他们有预想、有期待。我如何能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根本不可能。轮回众生的本性就是不知餍足。我给了他们一个,他们就想要两个,永远都不满足。而且,如果我帮了这个人,那个人就会生气,诸如此类,这是其一。第二个挑战是所需要的时间——三大阿僧祇劫,实在太久了!”这出自于《两万颂般若经》。

然后佛陀给了两个回答:“看,这就好比一位母亲只有一个独生子。在梦中,她的孩子被湍急的河水卷走,她会不做二想,立刻跳进河里救孩子。然而,当她醒来时,没有河水,没有湍流,没有洪水,什么都没有;孩子在她身边熟睡着。菩萨的悲心必须结合一切皆幻的空性智慧。如果有真实存在的孩子,有真实存在的河流、洪水等等的那一切,那么这位母亲就有麻烦了。”

第二个回答是,当你生火时,有时会有火花迸溅出来。大家知道,火花一闪大概也就两秒。佛陀说:“从菩萨领受菩萨戒那一刻起,一直到菩萨道的最后阶段”——十地菩萨的最后阶段,随时可能成佛。这个期间按理说是三大阿僧祇劫,佛说:“这整个期间就和火花迸溅的时间一样长。”不是一样短,而是一样长。这个我必须翻译得特别明确。我们原本可以用“短”这个字,但我们用“长”这个字。

所以佛陀比爱因斯坦早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一个幻相。在佛教徒听来,“相对”与“幻相”是同义词——至少对中观派人士来说是这样。

顺带一提,这位女士的问题提得恰是时候,因为今天要讲的偈颂内容略微温和些,我们将会讨论“法道”。

更具体地说,对于这个问题“梦或幻相如何能摧毁幻相”,回答是:在你了知它是幻相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摧毁了幻相。实际上,“摧毁幻相”这个说法可能不对,或许恰当的说法正如帝洛巴对那洛巴所言:“并不是幻相或显相束缚你,是执著幻相为真束缚了你。”还记得问题是什么吗?一条虚幻的法道如何能够消除虚幻的染垢并达到虚幻的证悟?我想,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假设,你假设“证悟是真实的”。

这又回到同样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何必修行呢?因为尽管这是幻相,我们却为之受苦。记得大象的例子吗?当你做噩梦的时候,尽管大象并不存在,可是你依然在受苦。这苦并不是来自真的有一头大象,这苦源于把虚幻的大象当作真实,这才是痛苦产生的原因。你一知道自己在做梦,你便摆脱了“这是真实大象”的无明想法。由于缺乏语言,我们将此经验称为涅槃、证悟、佛,但是永远别忘了,证悟、涅槃不是某个你必须拿到签证才能前往的天堂住所,它是一种觉醒的状态——从视幻为真的迷妄中觉醒。

现在我要从较为实修的角度来阐述这个回答,说明它是如何起作用的。虽然我正在读的这些偈颂也会提到这一点,但是我想先概述一下会比较容易理解。当然,这取决于不同种类的众生,我只能做个综述,无法针对个别情况来讲,而且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心得,我只是告诉大家佛陀是怎么做的。

佛陀教授了四圣谛:苦谛、苦的因(集谛)、苦的灭(灭谛)、苦灭之因(道谛)。在这四谛当中,两个是因,两个是果:苦是果,情绪是因;苦的灭是果,道是因。这次我们在这里学的是什么?我们学习所有四谛,不过更侧重于第三个灭谛,即苦的灭止;对于其他主题,我们的讨论有限。

再次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们用头痛作为例子。头痛和头痛的因,我要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你的本性是头痛吗?你从一生下来就头痛吗?是这样吗?不是的,否则就不需要止痛药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关于苦的灭止。用另一种方式来说,你不是头痛,你的本性不是头痛,头痛是暂时的,因此它可以被去除,因此你可以吃止痛药或者做个头部按摩。头痛和头痛的因,你不是头痛、你有头痛,这两者有区别。如果你就是头痛,那么就不会有另外三个真谛,我们也不必谈论它们了。因为你不是头痛,因此才有止息头痛的道,比如止痛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