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这在《佛说善生经》中也有所体现。与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是一致的。

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是布施,其次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不过,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

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维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