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古中医节气天人解之立秋篇---兼论小建中汤证治

古中医节气天人解之立秋篇---兼论小建中汤证治

原创 张宗祥 济源市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院


   

  大气升降沉浮,各有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升降沉浮之间,万物生命轮回皆有定数,遵大气升降沉浮之规律,不得有丝毫偏差。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是四之气太阴湿土的第二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大暑之后孕育的少阳相火之气在中土的右旋之下开始下降,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成长积累,阳盛逐渐向阴盛转折,万物开始从生长繁茂趋向成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言:立秋为一年圆运动的开始。下降力强则收藏多,来年的升发力则强,反之则弱。
     立秋之时,虽然天地圆运动气机处在降机,但是天气依然暑热。《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面上蒸,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秋令以凉收为主,若在秋季湿热之气散而不收,大气燥结不降,天人相感,如果人体秉素脾胃虚弱则中土运化力不足,多发生时行感冒和热伤风等营卫不和之病,唯有补建中气,则人身圆运动不受外界大气影响,即可保持身体健康。《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六气为病,惟金气燥结,将相火暑气,敛于胸膈之间,令人莫测其所以然。前人谓为伏暑晚发,其实并非大气中的暑气,中于人身,伏藏至秋始发而成病也。此病多发于立秋处暑之后。处者,入也;暑者,相火之气也。金气凉降到底,愈降愈凉,暑火之气乃愈入愈深。暑火藏于水中,不逆升出地,而与金气抵触,使金气敛降之功,被暑火格拒不下而成敛结之过。相火之下降,金气降之也,金火俱逆,中上各经之气,为之横塞。相火逆腾,中下无根,所以病象无常,而致死极速。北方土厚水深,下降之火封藏得住,秋凉冬寒气候极顺,西南土薄水浅,阳气下降封藏不住,忽降忽升,所以燥气之病,北少南多也。”
  综上所述,仲景小建中汤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立秋后对应用方剂。
《伤寒》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桂枝(45g,去皮) 甘草(30g,炙) 大枣(12枚,擘) 芍药(90g) 生姜(45g,切) 胶饴(90g
煎服法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此方重用芍药名建中者,中气生于相火,相火降于甲木故也。相火降则中气运,中气运则相火降,交相为用,其机至速。芍药专降甲木而敛相火。性寒味苦,如不与饴糖、姜、枣、桂枝甘温之味同用,将苦寒之性化合,必伤土气而败相火。造化之气,地面之上的少阳相火,降于土下,藏于水中,远为一年之根,近为中气之本,人身亦犹是耳。故降甲木以敛相火,为治虚劳之大法,为建中气之关键。胆经与相火,关系全身,可谓大矣。”
    小建中汤桂心与桂枝辨析:历史上在使用建中汤时,均用桂心而不用桂枝,唯仲景小建中汤用桂枝,《伤寒论》中涉及小建中汤条文均在太阳篇的100、102条。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太阳病过下出现了腹中急痛,但太阳表证未完全消除而用桂枝继续发表散邪,这是仲景在小建中汤中用桂枝的原因,并非后人篡改。桂心药味较桂枝醇厚,更适于补中散寒之用,在没有太阳表证的情况下,单纯出现的腹中急痛需用桂心。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来建中,因中气生于相火,相火降则中气健旺,中气旺则相火降,相辅相成,取效极速。对于相火的论述可参考前面所发的“六气三之气相火总论”来学习,即可明白人体气机在升降沉浮之间的相生运行之理。
   对于小建中汤的作用则可以举一反三的在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应用,在“血痹虚劳病脉证治”、“黄疸病脉证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治”中涉及多条条文,足可以证明小建中汤功效的强大,应用广泛,可自行参考学习。
   该方加入黄芪即为黄芪建中汤,功效与小建中汤基本一致。小建中汤的应用需要与《金匮要略》中的大建中汤区别使用,大建中汤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是一个纯粹的建中散寒的方子,而小建中汤所治为相火不降导致虚劳而引起的中气不足,读者需要认真理解。
   根据四立的气机特点,立秋之后每日服用补中益气丸来调养身体,立春后服用桂附地黄丸来调养身体,立夏和立冬之后均服用金匮肾气丸来调养身体,天人相感于气机升降,顾肾气、保胃气即是保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的根本,四季调养的方法即是据此而立。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