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论治心功能衰竭,自拟“治慢性心衰方”
杏林一叶anty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临床上,慢性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心衰的防治一直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由于中医学注重整体功能的调理,纠正心衰所存在的阴调,从根本上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加之中药副作用少,适于长期使用,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心衰属于中医学"怔忡"、"心痹"、"心水"、"喘证"、"水肿"、"气衰阳等病证的范畴,临床上常有显著水肿、甚至各浆膜腔积液,用利尿剂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极易出现中毒表现。见证复杂,既有喘促,咳嗽、咯痰、水肿、纳呆,心、肺、脾、肾、肝五脏俱受累,虚实互见。邓教授强调,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衰的辨治,认为应该首先辨明病位,病机,同时宜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新的规律,以提高辨治的水平。
【辨证用药】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制约,互相影响。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气机之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相反,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子盗母气"之理也。在心衰的发病中,"痰"和"瘀"是其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它们既为心脾肾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因子。痰之与瘀,密切相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浊;再者,痰瘀易于互传。故邓教授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因此,心衰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虚,痰瘀相关。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安四脏,调四脏亦可以安脾胃。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邓教授总结出了"心衰从脾论治”的学术论治"的学术观点。认为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自拟"治慢性心衰方"以益气生脉。主要药物:花旗参10g(另炖),麦冬10g,炙甘草6g,大枣4枚,太子参30g。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