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百五萬的快樂境界

「到底要打一份多少年薪的工,才能令你真正快樂?」人人對此都有不同追求,但昨日一項調查則指出,港人平均需要150萬元年薪才感覺快樂,在13個國家中排行第三。
150萬元年薪就於願足矣?我有點詫異,以現時的樓價水平,150萬元年薪甚至不能買一個居住環境及面積尚算愜意的單位,過一種被視為富裕的生活。
北 歐保險公司Royal Skandia昨日公佈了一項在第三季進行的13國快樂調查,特別之處是訪問了500名港人,調查發現21%受訪港人認為,年薪要多於200萬元,才足以 帶來真正快樂,但亦有53%認為,20萬至80萬元年薪已可以好開心。平均「開心年薪」是150萬元或12.5萬元月薪,較13國的平均126萬元為高, 僅被新加坡及杜拜超越。

港男較港女易滿足

調查的另一發現是,港男較港女在錢銀上更易滿足,例如17%受訪男士認為200萬元是快樂年薪,但女士的比例則為23%。46%男性認為60萬元年薪已好OK,但只有33%女性滿足。這一現象同樣出現於意大利及巴西的女性身上。
當然,這類調查往往受樣本不足及問卷設計所限,而且這類觀感調查最富挑戰性的地方,是只能取得被訪者作答時那一刻的感覺,主觀性很強,感受很容易被周遭的短期事件扭曲,不容易解讀,所以無謂妄下結論。
好像報告認為,港人比多國需要更多入息才覺得快樂,可能反映高樓價、高通脹,以及缺乏社會保障有關。不過,這些理由似乎又難以解釋,為何備受政府照顧的新加坡人,要更高入息才感到快樂。
說到港女比港男好像更需要錢,亦可能是男女比例失衡,以至較多女性獨身,更需倚賴入息提供的安全感,不一定反映生活態度。
近年快樂學大行其道,英國首相卡梅倫及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均曾積極推動相關研究,甚至制訂國民快樂指數,希望設計出比GDP更反映國民福祉的指標。
經濟學家亦越來越多「快樂」研究,共識是入息與快樂成正比,但效果漸次遞減,過了某一水平,再多的入息不會帶來更大的快樂,看看近期的家族爭產官司便心領神會。

貧富懸殊 難以開懷

另一項受到關注的相關課題,是快樂與貧富不均的關係,貧富越懸殊,即使吃得飽、穿得暖,但「比上不足」的榮辱感,還是會令人感到不爽。我懷疑,港人較歐洲諸國公民更渴望高薪,或許是用來彌補貧富懸殊的心理不平衡。
內 地是收入與快樂不相稱的最佳演繹。南加州大學一名學者5月時發表了一項研究,追蹤了1990至2010年間內地城市居民的快樂程度,雖然20年間人均收入 及消費增長四倍有多,但證據卻顯示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沒有明顯變化。研究估計貪污橫行、司法不公、官員濫用權力等因素,可能把生活改善的良好感覺抵銷掉。
我覺得,即使不做這些研究,很多人都明白,「窮得只剩下錢」這道理,最鑽牛角尖的,最需要知道這些研究的,反而是那些一味以為做大個餅便交足功課的當政者。

丘亦生

沒有留言: